除天下文盲 做世界新民——晏阳初

发布日期:2024-02-19 10:37信息来源:区志办 作者:李祥 【字体:  

晏阳初(1890—1990),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人,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爱国知识分子、乡村改造运动的创始人。早年曾在巴中、阆中、成都、中国香港读书。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民国9年(1920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积极开展平民教育活动,创办了平民教育学校,成立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民国17年(1928年)赴美讲学,为祖国筹集平教经费。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湖南、贵州、四川创办“实验县”。历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聘顾问等职。晏阳初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乡村改造,心中只有百姓生存之改善,从无个人荣辱之计较,劝学、兴学、助学,从巴中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1990年1月17日病逝于美国纽约。

“不当官,不发财,一辈子为劳苦大众服务”。民国7年(1918年),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两国在中国招募了近20万华工到法国战场做战勤工作,华工送弹药、挖战壕、修工事,干最脏、最苦的活,被歧视地称作“苦力”。在耶鲁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天,晏阳初便奔赴法国,为华工服务翻译、读报、代读代写家信,随即他产生了办华工识字班的想法。4个月后,第一批参加识字班的40名华工便有35名可以自己写信。这一成功,激发了其他华工学识字的积极性。于是,识字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华工营纷纷建立起来。之后,晏阳初又开办《华工周报》,华工们通过读报和投稿,使已学到的文化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社会意识、民族觉悟都得到启发和提高。在与华工们相处的日子里,晏阳初不但认识到了“苦力”的苦,也看到了“苦力”的力,他说:“表面上是我在教育他们,实际上是他们教育了我。中国的劳动人民有智慧,有能力,只是因为没有读书的机会,使他们的才智不得发挥”。因此他立下了“不当官,不发财,一辈子为劳苦大众服务”的誓言,从此走上了平民教育这条崎岖漫长的道路。

 “我自幼心好高强,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豪志。平民教育,乡村改造,都是放眼世界的运动,和我小时的理想,可说是殊途同归。”民国9年(1920年),晏阳初在完成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后,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和推行平民教育的决心回到祖国。先后在长沙、烟台、嘉兴开展平民教育的实验,效果显著。民国12年(1923年),晏阳初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在北平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晏阳初任总干事,平民教育运动随之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在这期间,他认识到文盲主要来自于农村,决定将平民教育的重点转到农村。民国15年(1926年),他带领着平教会的同事深入河北省定县农村,开展后来闻名世界的“定县实验”。因为平教会的主要成员大都是留学归来的硕、博士,故被农民称作“博士下乡”。在河北定县,他对中国农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总结出了旧中国农民广泛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顽症,并制定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制度。文艺教育主要是提倡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方式,开办家庭传习处,教农民读书、识字提高民众的知识力以治愚;生计教育则主要是改良生产工具,采用科学种田,提高民众的生产力以治贫;卫生教育则是在村培养保健员、区建保健所、县建保健院,确保小病不出村,重病有医治,通过建立村、区、县三级农村卫生保健网以治“弱”;同时通过开展民主选举,并且对村干部实行培训上岗以治“私”。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定县实验中断,后来晏阳初又在湖南的衡山、四川的新都等地继续开展乡村建设的实验。

虽然当时抗日战争正艰苦地进行,但晏阳初预见到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胜利,战后农村的重建定会需要大量人才,于是便在重庆北碚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开设了乡村教育、农学、水利、社会四个专修科(1945年改名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专修科”改为“系”),培养了大批乡村建设人才。在湖南创办了衡山乡村师范学校,该校的教育宗旨要求学生毕业后不但能胜任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而且还必须成为学校所在地乡村建设的领导人。

民国32年(1943年),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各国及墨西哥的几百所大学和高等学术机构发起的“全美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上,晏阳初与爱因斯坦、莱特、杜威等著名学者和科学家一起被举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在大会颁发给他的表扬状中写到:“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的人的心智。又是他的伟大的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

“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自20世纪50年代起,晏阳初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世界。他在考察了东南亚和中东的一些国家后,开始以菲律宾为中心推广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在菲律宾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学院落成典礼时,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亲自赠予金心勋章,这在菲律宾是最高的荣誉称号,马科斯夫人亲自为学院揭幕。在菲律宾取得的显著成效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纷纷要求晏阳初去指导乡村改造工作。随后几年他多次前往哥伦比亚、印度、泰国等地指导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并于1960年在马尼拉附近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40多年来,该院已为50多个国家培训了近4000名乡村工作的领袖人才,并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的乡村改造组织形成网络,成为世界乡村改造运动的中心。1960年,晏阳初获菲律宾麦格塞奖,该奖项人称亚洲的诺贝尔奖。1967年获菲律宾最高平民奖—金心勋章。

“60余年来,为杜绝第三世界饥饿和贫困根源,始终不渝地推广和开拓着一个持久而综合的计划”。1985年,晏阳初应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邀请,回国访问。受到万里、邓颖超、周谷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晏阳初对祖国建设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感动,深受鼓舞,表示要把中国的经验介绍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去。1987年,已经98岁高龄的晏阳初再次回国访问。同年10月,美国总统里根为他颁发“杜绝饥饿终生成就奖”。荣誉状称:“60余年来,为杜绝第三世界饥饿和贫困根源,始终不渝地推广和开拓着一个持久而综合的计划”。

勤俭节约,一生为民。1926年的一天,晏阳初骑自行车上班时,被电车轨道夹住车轮而摔倒,恰好被路过的张学良看见,第二天张学良派人送给他一辆法国小汽车。晏阳初认为坐着小汽车搞平民教育会脱离群众,便将小汽车卖掉,并将卖车的钱作为平教会的活动经费。在定县实验时,10年间晏阳初都是以毛驴为主要交通工具。在他去世后其女儿送回一件毛衣,上面有一些小洞,有的地方还用线缝过。他女儿专门写了一张小便条:“最爱的一件穿了40年的毛衣”。

“三C”人生观。构成晏阳初人生观的三要素“三C”,足见其友善。“三C”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体地讲,由儒家的民本思想、基督的仁爱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苦”和“力”的正确认识构成的人生观,不仅构成了其家风家训的主要内容,而且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平民世界。

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病逝于纽约,享年100岁。1990年6月,巴中成立晏阳初博士史迹展览馆,现改名为晏阳初博物馆;1993年他的长女将他的部分骨灰送回故乡。1997年2月,在巴中市东郊的塔子山为晏阳初修建陵墓;2011年,晏阳初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市首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