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戏剧家—陈其通

发布日期:2018-04-03 17:36信息来源:区志办 作者:李祥 【字体:  

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文学史上,有位举世无双的将军兼戏剧家。他就是著名话剧《柯山红日》《万水千山》的作者陈其通。

陈其通是四川省巴中县人,1916年1月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受着大巴山农民骠悍、淳朴、直率的民风的熏陶,铸就了他不服输、不认命的顽强性格。1932年底,16岁的他就参加了红军,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走入了血与火的斗争之中。次年他由团转为中共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少共巴中县委书记职务,不久又任县独立团政治委员,率团参加了反攻“三路围剿”、“六路围攻”和冲破“川陕会剿”的战斗。1935年,他被调任红30军88师政治部宣传队长,随部参加长征。部队抵达大金川时,他奉命率一个连阻敌一个团,他身负重伤,鲜血直流,他抓把灶灰敷上又继续作战。由于伤势过重,又缺粮食,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幸得与他同时治伤的团政委照料,还背上他去动员别的伤员,从每人每顿40颗充饥的扁豆中给他留出10颗,他没被饿死,伤也慢慢地好了起来。翻越雪山时,他爬到山顶后大喊几声为后面的同志鼓劲。未料喊声却引起了雪崩,将他从百多米高的地方摔了下去,危急中几十个同志拼死抢救,其中还有两人献出了生命,才把他救出来。过藏民区时,他代表红军和女土司谈判,女土司答应了他的要求,却又把他扣下作人质,要他入赘当女婿。当红军安全通过后,他却借溜马之机,悄悄地逃出来,回到了战友们中间。

长征结束后,陈其通又参加西路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由于敌众我寡,又无后方根据地,部队惨遭失败,他和150多名同志在祁连山里与敌周旋,最后只剩下两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遇见了原中央红军的一位战友,才知道抗战爆发,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红军已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他们在这位战友的帮助下,遵照党组织的指示,打入由被俘红军组成的敌人的“补充团”,很快在团里建立了党组织。不久,“补充团”奉命开赴前线,陈其通与同志们一起对司机做了工作,将汽车一直开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他与1300多人便安全地到达了延安。

抗日战争期间,陈其通先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烽火剧团中队长,延安艺术学校教员,中队长等职,还在骑兵团、旅做过政治宣传工作。日军投降后,他被派到东北,任辽南地区武装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他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兼总政治部文工团团长,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61年他晋升为少将,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其通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目光炯炯有神,颔下的胡须也带有几分勇猛之气,他的性情异常爽朗豪放,喜则纵声大笑,怒则声色俱厉。革命战争的洗礼,把他锻炼成了一代英武的将军;曲折而丰富的生活和战斗经历,又把他造就成了一位著名的戏剧家。他从小就迷恋家乡的“打围鼓”,喜欢川戏和民歌。对戏剧的热爱,是奠定他艺术造诣的基础,是他日后从事戏剧创作的动力。尽管他才读一年半私塾,但他非凡记忆力和刻苦的自学精神,赋予他天资。他在川陕苏区,开始把民歌填上歌新词,成为新的革命歌曲,被群众交口相传,不胫而走。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开始。他最初创作的戏剧,名叫《拔萝卜》,与红军在一次大巴山上行军途中,又渴又热,经过一块萝卜地,为能不能吃萝卜解渴,引起战士们的争论。最后有个人出主意,在每个萝卜坑里放枚铜币,表示买萝卜。

陈其通到了延安,就萌发了要写长征的念头。1938年秋,他开始埋头创作三幕话剧《艰苦路程的两万里》,苦战一年写出初稿,他很不满意,不得不承认,凭他当时的思想水平和文艺素养,要写出反映长征这样的巨大历史事件的话剧,还有不少困难。于是他放下这个剧本,从头学起,一边阅读古典名著,提高文学素养,一边创作其他题材的秧歌剧《学文化》、《小放牛》、独幕剧《两颗心》、京剧《夜袭》、话剧《奇袭》、《保卫边区》、《糊里糊涂》、《黄河岸边》等,为配合宣传边区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任务作出了贡献。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是陈其通创作的成熟期和多产期。短短四年中,他就抱病创作了歌剧《两兄弟》、《刘家父子》、《马老汉》、《抓特务》、《向魁元》、京剧《黄巢》以及《岳飞》、《花木兰》、《渔家恨》等戏曲作品。1948年春,他重新创作表现红军长征的话剧《二万五千里长征记》,次年春三易其稿,定名为《铁流二万五千里》。同时他还创作了多幕话剧《炮弹是怎样造成的》,1947年9月,该剧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大会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在全国产生了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陈其通选取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话剧、歌剧,有《绣花荷包》、《同志间》、《通天喜》、《缚住苍龙》、《三百卢比》、《四面楚歌》、《指导员》、《阶级兄弟》、《青梅》、《心愿》、《二分钱》、《柯山红日》等。尤以《柯山红日》影响最大,被摄制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但他影响最大的作品还是他以革命历史题材为素材创作的话剧,如《两个女红军》、《井冈山》、《万水千山》,特别是《万水千山》,既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中,《万水千山》获编剧、导演、舞台美术和表演等多项一等奖,并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他也准备写五个剧本,以表现从南昌起义到共和国成立的革命斗争史。

然而,一场“文化大革命”,彻底毁灭了他的创作计划。1966年9月初,他以“反革命”问题被投入监牢。其因是在江青策划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发表了同会议基调不一致的言论;二是他在延安参加过《抓壮丁》的修改和演出,在关于该戏被搬上银幕的座谈会上,他又充分肯定了它的成绩和影响。因为他及成了全军文化系统第一个被公开点名批判、第一个遭监禁的“黑帮分子”。几年的监禁,摧垮了他的身体,摧残了他的视力、听力,致使他牙齿掉完,体重减到原来的一半。林彪摔死后,他才被解除审查,但旋即又被送进了医院。

1974年,没等陈其通的身体复原,江青等人又要他修改《万水千山》,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他在艺术上作了大步退让之后,仍然守住作品思想性的最后防线,保住了剧本的歌颂老一代革命者的主题。但戏排出后,江青、张春桥等人借口没参加过长征,推给邓小平审查,邓小平带领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清一色的老革命家审查《万水千山》剧本,提出具体意见后当场拍板,批准公演。1975年8月,《万水千山》为纪念红军长征40周年正式公演,受到各方关注,又出现了全国竞演《万水千山》剧的局面。而剧作者陈其通在一场场的政治风浪中,却被折磨得精神失常,彻底丧失了工作能力。一代驰名中外的将军戏剧家,就这样令人痛心地结束了他的军旅征程和艺术生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