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巴州区统计局 > 民生信息

巴州区耕地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及难点

2021-04-28 09:16

为深入了解巴州区耕地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巴州区统计局成立了专题调研组,于41418日分组分线深入大和、清江、水宁寺、曾口、梁永、鼎山、凤溪、大茅坪等乡镇,采用入户访问、问卷调查、座谈等调查方式,共走访1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30户普通农户、7个涉农部门。调查显示:全区耕地规模化经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迅速,但相关问题亟需关注。

一、发展现状

    (一)机构人员设置逐渐优化。2016年以来,全区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产站、气象服务站、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农行、信用社服务网点。2020年,全区农产品外贸企业有2家,分别为巴中市顺佳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巴中市浩硕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农产品营销服务机构356个、1023人,分别较2016年增长34.33%28.68%;各类专合社1466个、共8530人,分别较2016年增长266.5%281.48%

(二)规模经营主体逐步壮大。2020年,全区各类规模经营主体683个,较2016年增长67.81%。其中,粮食规模经营主体81个,较2016年增长1520%;蔬菜规模经营主体52个,较2016年增长30%;水果规模经营主体74个,较2016年增长54.16%;茶叶规模经营5个,较2016年增长400%;药材规模经营32个,较2016年增长60%;花椒规模经营3个,与2016年持平;核桃规模经营5个,较2016年增长400%;黄花金银花规模经营2个,与2016年持平;畜禽规模养殖412个,较2016年增长46.61%;其他种养殖17个,较2016年增长183.33%

(三)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2020年,全区流转土地面积91649.94亩,较2016年增长3167%。其中,用于种植粮食4546.94亩,较2016年增长669%;种植蔬菜12300亩,较2016年增长153%;种植水果22000亩,较2016年增长214%;种植茶叶8303亩,较2016年增长641%;种植药材32000亩,较2016年增长540%;水产养殖4000亩,较2016年增长300%;种植花椒1200亩,较2016减少20%;种植核桃4500亩,较2016年增长125%;种植黄花金银花2800亩,较2016年减少44%

(四)农业服务覆盖不断扩面。截止2020年底,全区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56.59%,较2016年提高8.89个百分点;代耕代种面积占比13.1%,较2016年提高4.5个百分点;耕地有效灌溉率61.2%,较2016年提高8.8个百分点;统防统治率48.81%,较2016年提高18.81个百分点;基层供销社网点52个,农资统一配送率达80%,较2016年提高20个百分点;农户订阅气象服务比例7.3%,较2016年提高3.2个百分点;农业冷链、物流等服务机构14个、22人,分别较2016年增长180%214%,直接服务农户比例35%,较2016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机构91家、213人,分别较2016年增长127.5%150.58%,废弃资源利用率65.69%,较2016年提高26.69个百分点;农产品粗加工服务机构9个、98人,分别较2016年增长12.5%15.29%,农产品粗加工占比50%,较2016年提高31.58%;农产品烘干、仓储服务机构38家、304人,分别较2016年增长2.7%4.1%,农产品烘干、仓储占比65%,较2016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村电商服务平台210个,较2016年增长412.19%,覆盖率55.6%,较2016年提高45.1个百分点。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招标选择服务机构。2020年,巴州区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全省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试点县。全区围绕“统防统治、机耕、机播、机收”四个方面,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依法确定的服务组织签订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合同。调查显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害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常发性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水稻平均每亩比农户自防多挽回粮食损失22公斤,小麦平均每亩比农户自防多挽回粮食损失26公斤,每亩节约农药、人工成本36元。巴州区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经国家、省、市例行抽检、风险抽检、专项抽检,连续5年合格率达99.5%以上,超过国家规定合格率98%的标准。

(二)资本入股合作运营。供销系统秉承“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理念,采取“专合社+公司+农户”运营模式,通过资产资本入股合作方式,与百合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供销惠农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购置农机具149台(套),建成农机库棚1060平方米,社会化招聘农机农技员20名,聘用高中级农艺师5名,专业服务人员103名,每年为全区13个乡镇提供代耕代种、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土地托管服务。截止2020年底,已托管土地3000余亩,统防统治12万余亩,带动当地就业人数864人,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以农资公司为龙头,组织协会、庄家医院及农资网点构建农资终端配送网络,采取网上预约、送货上门等方式,将农资统一配送至村级、社区网点,全力保障全区各乡镇农业生产。充分利用乡、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庄稼医院等服务平台,积极提供技术培训,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合理选择、正确使用农资商品,帮助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化肥利用率。2020年,共向全区供应各类化肥9000吨、农药500吨、农膜50吨。

(四)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全区依托“四川省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项目”“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成1个区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区级物流配送中心、210个乡镇(村)电商服务站点、23个乡镇物流配送站,培育孵化电商销售规模企业20家、个人优秀网商100余人。2020年,全区农村网络电商零售额2.98亿元,同比增长39.1%;农产品网络电商零售额1.33亿元,同比增长25.8%。有力地提升了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农村电商交易及服务体系,促进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了全区电商行业发展。

(五)发展多元化社会服务。调查显示,30户种植大户100%采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满意度达90%,其中60%的农户非常满意,30%的农户比较满意,10%认为一般。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呈多元化发展,且效果较好。93.33%农户采用生产服务,33.33%农户采用农资服务及销售服务,13.33%的农户采用了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16.66%的农户采用了农业保险服务。93.33%的农户认为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其中46%的农户认为生产成本降低达20%以上;83%的农户认为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其中40%的农户认为农药使用量降低了20%以上;80%的农户认为提高了农作物单产水平,其中58.33%的农户认为单产提高了10%以上;66%的农户认为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其中29.41%的农户认为化肥使用量减少了20%以上;73%的农户认为增加了经济效益,其中36.36%的农户认为经济效益增加了20%以上;60%的农户认为避免了土地撂荒;40%的农户认为促进了转移就业;33%的农户认为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10%的农户认为拓宽了销售渠道和推进了绿色农业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规模化不足。耕地集中连片是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前提条件。巴州区属于丘陵地带,全区农村土地碎片化、梯田化、不规则化现象突出,大多数田块面积较小、分散、零碎,且高低不平,影响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调查显示,全区种植大户生产过程中均采用半人工半机械化作业,种植采用人工,收割采用机收,人工投入成本平均每人每天120~150元,极大降低了种植效益。加之小农户仍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同一农户经营的田块较为分散,各田块由不同的农户经营,田块之间都留有边界,耕作道整理不到位,影响机械入田作业,制约了耕地规模化经营发展。

(二)配套设施不健全。农村机耕道、耕作道、水利设施建设不健全,制约耕地规模化经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四川祥和康氧服务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反映,该公司流转了300亩土地,采用药粮套种、果粮套种等方式发展观光农业。入场初期,自费开荒整理了150亩土地,投入成本较大。由于产业园与村道路之间没有道路通行,企业又拿钱在产业园与主公路之间修建了5公里机耕道,因无钱硬化道路,每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没法通行,制约了公司的经营发展。曾口镇吉公村6社一农户反映,改社位于尖帽子山顶,因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足,未修建堰塘、水库,严重影响该片区农业生产。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调查显示,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80%都是小微农业专业合作社,其成员大都是小农户,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大部分仅仅只是会操作简单的机械设备,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个别经营户在服务过程中甚至因设备操作不当出现伤人事故。从服务领域来看,生产服务、农资服务比例分别为80%70%,但信息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等其他服务比例仅在20%以下。从行业规范来看,运营机制建设不畅,制度建设不够规范,不同服务主体间服务衔接不顺畅,农业服务资源缺乏统一整合,供需对接不畅。如曾口镇吉公村清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大型烘干设备,对外提供农产品烘干服务,但因服务成本较高,周围农户不愿意使用而闲置;大和乡肖家大院家庭农场业主反映,想使用农产品烘干服务,但是周边没有提供烘干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

(四)农业人才匮乏。从种植户来看,巴州区属于劳务输出区,农村青年、中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小、妇等特殊群体,从事农业的人员极度匮乏。化成镇长滩河村7社一农户反映,该社总人口153人,在家的仅有60余人,其中入学儿童30余人,其余都是60以上的老人。全社现有劳动力3人,最小的63岁,最大的67岁,造成耕地大面积无人耕种。该农户托管了多户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40余亩,但因土地涉及多个农户,难以“化零为整”对耕地进行整理,生产采取半人工半机械操作,人工投入成本较高,难以实现规模化效益。从服务主体来看,从事服务的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专业能力缺乏,个别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因供需不对等造成流失。巴州区百合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反映,该合作社主要提供耕、收、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服务,因生产季节性原因,聘请的专业技术人才常常在农业生产淡季流失,造成服务能力、服务领域受到极大限制。

(五)金融支持不足。调查中,服务经营主体业主普遍反映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金融扶持政策还很欠缺,融资难。巴州区百合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反映,由于农业产业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不高,加之农业产业市场行情波动大,为规避风险,银行对农业企业贷款审批非常严格,贷款条件设置非常高。涉农企业贷款时,银行不仅要查看农业部门颁发的相关企业认证,还要组织评审组对贷款人资产、产业发展现状、市场前景及盈利状况等进行专项评估;即使满足评估条件,贷款时还需要有体制内的人作担保或贷款人资产作为抵押。很多业主由于找不到担保人及自身资产不足抵押,出现贷款难。

四、对策建议

(一)适度发展耕地规模化经营。实施耕地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匮乏、大量土地闲置的根本路径。建议从国家、省级层面,按照党中央关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要求,出台落实改革政策文件,充分发挥土地集体所有优势作用,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鼓励进城务工农民将闲置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对于因常年外出务工,家中既无人耕种又不愿意流转土地造成土地闲置荒芜两年以上的,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四章第三十八条规定,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耕地,由村集体组织统一采用土地托管、代耕代种、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避免农村耕地大面积闲置荒芜。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着力培育壮大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主体合作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引导会农业技术、有生产要素、懂市场经营的农民创办经营性农业服务机构,提高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水平。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根据自身比较优势、业务特征,选定特色主业作为发展方向,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的服务。

(三)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机制,统一行业建设规范化标准,明确农技推广人员资历要求和保障措施,提升行业组织能力。引导分散的农业服务主体采取各种联合的方式,建立为农联动机制、为农服务协同机制、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共享,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整合农资供应、生产服务、信息咨询、农产品加工、仓储、购销等服务资源,为生产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农业服务跨区域开展,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不对等、人才流失等问题,推进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协作化、组织化、专业化发展。

(四)加大农业专业人才培育。加大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力度,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技校、农技推广机构合作,围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常规农业技术、企业经营等方面,培育一批懂生产、会经营、专业技能强的新型专业农业人才,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为全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力智力支撑。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村社道路、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信贷、保险、税收支持机制,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财政奖补资金、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扶持政策,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融资难、资金短缺等问题,促进耕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健康蓬勃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