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巴州区农业农村局 > 规划信息

巴中市巴州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1-12-21 13:56

  

 

农业稳天下安。十三五时期,区委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压舱石作用愈发稳固。十四五时期是我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州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五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巴中市巴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2025年)》,走好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特色之路,加快四区共建进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农村交通、水利、乡村旅游、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保等多个单项规划,形成1+N规划体系。本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对十四五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总体思路、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重点项目。

本规划所涉内容不含巴中经开区,是十四五时期全区三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自然环境

巴州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1294.91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街道),296个行政村(社区),户籍人口71.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1万人。2020年末,地区生产总值200.11亿元,第一产业占24.3%。近年来,深入实施交通大会战,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区),内联、外畅、通村、到户、入园的农村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属盆北低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年平均气温17℃、降水量1100毫米,境域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2.46%。境内有巴河、鳌溪河、双桥河等大小河流17条,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803m³。有野生动植物类药材1600余种,录入国家药典120余种,其中道地药材90余种,盛产水稻等10多种粮食作物和柑桔、黄花等500多种经作产品,创建三品一标品牌47个,川明参”“巴山土鸡”“大罗黄花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素有川东北天然氧吧秦巴山区天然药库四川盆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等美誉。全区耕地面积68.81平方公里,农耕土壤分为4个土类、15个土属、26个土种,土壤类型主要以水稻土为主,土壤优先保护类别占总耕地的99.83%

第二节  发展基础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8.5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4523元,较2015年末分别增长83.4%58.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1,比2015年下降4.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十三五时期培育重点龙头企业11家,农民合作社达1466家,家庭农场670家。2020年,粮食播种88.3万亩,总产量32.8万吨,较2015年增长8.62%,巴州区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3年荣获省政府粮食丰收杯奖。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3万亩,巴州区枳壳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市五星级、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出栏生猪47.39万头,肉牛2.36万头,肉羊6.14万只,家禽187.42万只,肉兔37.35万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农业基础不断完善。建成高标准农田44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42万亩,耕种收综合水平达到56.6%。农业科技支撑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粮油作物良种覆盖面达98%。农村公路总里程3007公里。启动青龙嘴、寒溪寺水库建设,整治病险水库31座,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5%以上。一体推进能源、通讯、电力等设施互联互通,100%村实现四通六有

农村改革硕果累累。高效推进27项国、省改革试点任务,探索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8项改革试验成果转化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聚力”“”“改革等13项经验做法收录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实践案例集》,多次承办全国、全省现场会议,一系列实践经验在全国推广。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被表彰为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县区2020年荣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

农村环境显著改善。实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和村庄清洁五大行动2020年,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设备配套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来连续5年实现零增长。全面提升676个聚居点业态形态,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2个,长滩河村获评四川十大最亮眼村居康养巴州·宜居乡村正加速形成。

林业生态富有成效。2020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29.39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27.7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连续多年控制在3‰以内,松材线虫病病死树数量连续两年下降50%以上。建成国家级森林养生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森林覆盖率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集全区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全区120个贫困村如期退出、2599685558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12.83万户农户住房得到改善,100%农户喝上安全水、无一人因贫失学,4.6万户用上天燃气,困扰巴州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186月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被表彰为“2017年全省脱贫摘帽工作先进县2020年底,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0872元,较2014年增长322.2%

农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加强,基层治理服务效能明显提高,285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实现一肩挑占比达96.3%。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施基层治理十大行动,以自治为根本、德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基本形成,“1+3+N”治理模式被中国改革报点赞,多项治理成果获中央、省、市层面肯定。扎实开展农村乱象治理,农村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群众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类别

指标

2015年底

2020年底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第一产业总产值(亿元)

26.47

48.5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282

14523

农业基础保障有力

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

21.98

44.12

新建和改造提灌站累计数量(座)

166

188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水平(%

45.70

56.59

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74.89

88.30

粮食产量(亿斤)

28.30

32.80

生猪出栏量(万头)

63.87

47.39

猪肉产量(万吨)

4.52

3.29

水产品(万吨)

1.00

1.20

农业经营水平提升

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数量(个)

-

1.00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

7.20

31.50

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培育数量(家)

6

6

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个)

10

15

生态宜居乡村生活美好

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

-

85.54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65.00

95.00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

85.00

93.00

农业主题公园建成数量(个)

-

2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农业基本盘作用更加凸显。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历程,都曾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增速放缓、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闲置和农村衰落等现状。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作用,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演变,疫情对经济复苏冲击远未结束。一方面,中国出口一枝独秀,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逐步增加,中国国际替代率将逐步提升,也包括广大农业农村市场。另一方面,受国际经济大背景影响,部分国家恐慌性限制出口,全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压力增大,有效应对粮食安全、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迫在眉睫。

“三农”工作肩负新时代重任。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04年至2021年连续十八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国家总体战略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外大循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三农”、潜力在“三农”、后劲也在“三农”。“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建设有效延展了农业发展新空间,长江经济带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创造了新条件,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了新动能,脱贫攻坚战略全面转向乡村振兴战场,乡村建设行动催生了系列新机遇,形势逼人。

市重视程度空前。省委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项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市委紧紧围绕“三市两地一枢纽”战略定位,提出加快建设绿色产品供给地、产业协作配套基地目标,高标准打造“三农”工作示范片,要求各县(区)1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错位发展,系列政策必将为全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支撑。

全区农业基础更加坚实。作为全市加快发展的主战场,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全面完成,农村资源要素逐步整合。通过“十三五”时期努力特别是2014年以来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基础日趋完善,产业初具雏形,改革成果丰硕,面貌深刻变化,农民全面小康,聚居点建设、农村道路等全省领先,农村造血功能显著增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条件成熟、农村大有可为。

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困难同在,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广而不美、农民多而不富的现实问题依然突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任重道远。一是经营主体带动不强。全区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业缺乏领军型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作用发挥不充分,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足以支撑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农业特色品牌不多。叫得响、立得起、有名气、效益好的巴州产、巴州造品牌不多,地理标志产品总量小,巴州地域特色不够鲜明。三是对外开放面临新挑战。农村改革活力释放不够,“墙内开花,墙外也香”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外交流合作成效不明显,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力度不够,农业产品走出国门始终未能突破。四是农业基础有待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农村公共配套和产业园区要素亟待提升,传统生产方式和种养模式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农村集体经济仍很薄弱。五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农民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专业人才,缺少指导农业生产的田间“名医”,农村致富能手、优质劳动力严重缺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注重顶层设计,广泛集聚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到2025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秀美乡村建设行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极具秦巴山区地域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系列指示和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围绕省委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要求和市委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系列部署,紧扣区委“四区共建”发展定位和“清爽巴州、奋进巴州、幸福巴州”奋斗目标,以农业“三线”为总揽,以道地药材、绿色果蔬、优质粮油、生态养殖4大立区产业为主导,突出乡村振兴“头号工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以释放农村改革活力为突破,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全链融合发展,逐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快建成全国优质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西部优势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秦巴生态功能农林休闲康养示范基地、川陕渝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重要枢纽“三基地一枢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格局,逐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强化政府引领,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逗硬落实农业农村人才、资金、要素、公共服务“四个优先”,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坚持市场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牛鼻子”,发挥“园区+多业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群众积极性,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汇聚。

巩固脱贫、乡村振兴。落实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总要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稳定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项目监督管理,抢抓义乌—巴州新一轮协作机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短板,逐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稳产保供、产业升级。突出“粮猪安天下”主导地位,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和农业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推进“菜篮子”工程实施。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措施,坚决完成恢复生猪稳产保供目标。坚持“四大立区主导产业”不动摇,实行“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加快拓展乡村产业新形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绿色发展、质量强农。坚定“两山”理念,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力推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擦亮巴州绿色生态本底。围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目标,以“三品一证”为突破,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引领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效益、农产品竞争力。

改革开放、创新引领。巩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成果,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牵引,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逐步破除城乡融合发展体制障碍,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推动城乡要素集成互补,培育多元化农村市场主体,深化县(区)间、市域外和国省内有效合作。注重机制创新,探索先进技术推广先行先试,发挥农民首创精神,强化现代种业装备提升和科技支撑,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第三节  产业布局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思路,突出道地药材、绿色果蔬、优质粮油、生态养殖四大立区产业,构建“三线三片两特”产业布局,引领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北部环线以文旅经济为主,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中打造“玉堂—化成—天马山”茶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片;中东部环线以创建国家级中药材产业园区为抓手,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集中打造“清江—大和—水宁寺—曾口”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片;南部环线以发展万亩农产品高产示范园为载体,发展现代粮油产业,集中打造“大茅坪—三江—梁永—鼎山—凤溪”粮油生猪种养循环示范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项目、要素保障向“三线三片”集聚。在此基础上,东部长梁高丘适度发展“粮—经—药”产业、南部台状丘陵适度发展“粮—经—畜”产业、中部坎状低山适度发展“粮(菜)—果—药”产业、北部中低山林适度发展“林(茶)—药—禽”产业。到2025年,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省、市、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三大特色农业综合示范片、六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区和大罗黄花、天马山茶叶2个特色产业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专栏:“三农”工作示范片建设重点内容

 

清江—大和—水宁寺—曾口示范片。立足“枳壳+”发展模式,突出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目标,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实践,致力于打造全区乡村振兴发展样板区,为全市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子。

玉堂—化成—天马山示范片。立足“中药材+茶叶+旅游”发展模式,重点围绕建设玉堂化成省级中药材种业园区、推动天马山茶旅融合发展、优化“两项”改革后乡村公共服务布局、率先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着力打造优质种业示范园、三产融合示范片、“两项”改革及巩固脱贫成果示范区。

大茅坪—三江—梁永—鼎山—凤溪示范片。立足粮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立粮油种植专合社,实行“五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管理)一体化生产服务模式、依托羊鼎种猪场,推行“粮食+生猪”发展模式,创建万亩绿色高产高效粮油示范片,逐步建成集观光、体验、休闲等一体的种养循环生态园、种养融合示范园。

第四节  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现代高效、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现代农业综合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具体目标是实现“四新”:

农业经济实现新突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总产值达到56.27亿元以上。粮油播面107万亩,粮食产能稳定在33.5万吨以上,生猪恢复到常年水平,年均稳定出栏55万头以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万亩。培育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家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25个。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

乡村面貌得到新提升。聚居点管理更加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取得明显成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机制逐步完善。到2025年,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有序,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遗存得到充分保护。成功创建一批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重点帮扶村。

乡村治理呈现新格局。扎实做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逐步实现村合、人合、事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传统陋习得到有效根治,新风文明逐渐成为农村主旋律。农村基层治理成效明显,基本形成党建引领、“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新局面。

农民生活达到新水平。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万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以内。

2035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综合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主要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绿色资源实现充分开发和价值转化,“美丽巴州·宜居乡村”目标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民生活更加美好,农民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巴州区“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底

2025年规划

指标属性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农业总产值(亿元)

48.54

56.27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523

22862

预期性

农业基础保障有力

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

44.12

64.12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水平(%

56.59

67.8

预期性

新建和改造提灌站累计数量(座)

188

213

预期性

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88.3

90

约束性

粮食产量(亿斤)

32.8

33.5

预期性

生猪出栏量(万头)

47.39

55

预期性

猪肉产量(万吨)

3.29

3.82

预期性

水产品(万吨)

1.2038

1.53

预期性

农业经营水平提升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数量(个)

 

1

预期性

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数量(个)

1

2

预期性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

31.5

40

预期性

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培育数量(家)

6

7

预期性

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个)

15

25

预期性

生态宜居乡村生活美好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5

98

约束性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

93

95

预期性

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

85.54

90

预期性

美丽休闲乡村建成数量(个)

5

预期性

农业主题公园建成数量(个)

2

6

预期性

第三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坚持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脱贫攻坚资源力量向乡村振兴战场转移,积极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一节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1.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在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对乡村振兴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落实“五个一”帮扶力量,非重点村落实“三个一”帮扶力量,最大限度促进均衡发展。持续深化义务—巴州东西部协作,配合做好省经信厅等单位定点帮扶。持续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建立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制度机制,吸引更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2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户,开展常态监测和帮扶。建立防返贫致贫风险救助基金,印发《管理办法》,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动态管理,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责任,健全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住房保障、低收入人口生活保障机制,防止产生新的贫困和规模性返贫。对全区确定的49个“关注村”开展重点帮扶,防止新的“空心化”“半空心化”现象发生。

第二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加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建基地、扩园区、强管护、育主体、延链条的思路,继续做大做强以道地药材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拓展文旅康养等业态,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猪等传统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村群众产业发展参与度。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晏阳初讲堂等形式持续开展“扶志”“扶智”行动,培优配强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产业对群众的带动作用。继续实施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大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力度,通过产业园区吸纳、劳务规模转移、自主发展创业、公岗兜底安置等方式,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不断扩大群众就近就业覆盖面。

2.加强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后续扶持。按照“兴产业、促就业、抓配套、强管理”的思路,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科学建设聚居点现代农业园区、养殖小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易地搬迁点管理服务水平,分类研究搬迁群众的城乡社保、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保护、安置住房确权颁证等现实问题。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

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新居带产业、产业促新居、产居相融合”思路,推进新居建设和农业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达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巩固脱贫成果。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在集中安置点的前庭后院发展桃树、李树、柑橘等优质水果,套栽矮杆时令蔬菜,适当栽植绿化树及花草,利用住房周围及空闲土地养殖禽兔,做到有生产能力的入住户有小果园、小菜地、小禽圈,达到产居相融,瓜果飘香,富有农村特色,又有农家情趣,充满生机活力。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巴山民宿、森林康养、健体养老产业,拓宽安置点农户的致富渠道。坚持“全域发展+补齐短板”的双轮驱动和突出特色,按照一村一品、一片一特的布局,每个乡镇按照连片集中建设稳定致富产业基地,一类乡镇至少建成2个、二类乡镇至少建成1个千亩产业带动基地,加快安置点配套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坚持经营主体带动,规模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利益连结机制,把安置点农户吸附和固定到产业链条上,引导安置点农户成为产业链条上的入股者(土地和资金)、参与者和受益者。

3.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监督管理。对脱贫攻坚期内(20142020年)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开展清理,建立扶贫资产管理台账,明确资产权属,对部分资产颁发资产确权登记证书;分级分类制定扶贫资产管理或管护方案,明确管理或管护职责,确保扶贫资产实现增值保值,发挥扶贫资产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中的作用,持续稳定发挥扶贫资产带贫益贫效益。

第三节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1.做好乡村改革“后半篇”文章。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利民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优化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相关工作,着力优布局、打基础、补短板、建机制,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改革成果充分显现,乡镇(街道)、村(社)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顺畅,公共服务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布局更加优化,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以脱贫村、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村、重大工程项目区覆盖村、传统历史文化村和掉边掉角边缘村为重点关注对象,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先进镇、示范村,在资金支持、项目规划、驻村帮扶等方面向重点帮扶村倾斜。到2025年,创建省级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20个,市级示范乡镇8个、示范村40个。

巴州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任务表

 

序号

乡镇

省级示范乡镇

省级

示范村

市级示范镇

市级示范村

备注

1

玉堂办事处

 

 

 

1

 

2

宕梁办事处

 

 

 

 

 

3

西城办事处

 

 

 

 

 

4

回风办事处

 

 

 

 

 

5

东城办事处

 

 

 

 

 

6

江北办事处

 

1

 

1

 

7

白庙乡

 

1

 

1

 

8

清江镇

1

2

1

4

 

9

大和乡

 

1

1

3

 

10

大罗镇

 

1

 

1

 

11

大茅坪镇

 

1

 

1

 

12

鼎山镇

 

2

1

4

 

13

凤溪镇

 

1

1

1

 

14

光辉镇

 

 

 

1

 

15

化成镇

1

2

 

2

 

16

梁永镇

 

1

 

2

 

17

平梁镇

 

1

1

4

 

18

曾口镇

 

2

1

4

 

19

三江镇

1

1

 

2

 

20

水宁寺镇

 

1

 

4

 

21

枣林镇

 

1

1

2

 

22

天马山镇

 

1

1

2

 

3.有序推进“五个振兴”。组织振兴上,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更好的按照党的意志和精神领导基层治理,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产业振兴上,坚持“区建示范园、乡建示范片、村建示范点、户有增收项目”思路,做强做大做优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产—村—景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到2025年,“三线三片两特”产村相融示范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才振兴上,把开发人力资本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返乡回乡创业就业,奠定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文化振兴上,坚持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焕发乡村文明新风尚。生态振兴上,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系统治理,守住绿色生态本底。

第四节  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1.区域规划衔接。坚持城乡融合、多规合一,注重规划的系统性、衔接性、科学性,紧密结合“十四五”规划、改革“后半篇”文章、乡村建设等重点,进一步优化短期过渡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蓝图。强化规划约束,制定一系列促进乡村振兴的配套制度,决不能走重建设轻规划、先建设后规划、只建设不规划的老路。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按照先易后难,分批次确定2021-2025年省、市、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村创建名单,确保所有乡镇、村全覆盖。

2.体制机制衔接。严格落实中央脱贫攻坚设立5年过渡期要求,并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衔接,逐步由集中资源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机构设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本级机构编制、人员设置等工作,确保机构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快速平稳过渡。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实现组织领导体制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快速平稳过渡。完善乡村振兴“1+6”规划体系,明确“十四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保障工作任务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快速平稳过渡。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持续推行脱贫攻坚期内考核评估等机制办法,制定并不断调整完善考核办法,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3.资金保障衔接。在过渡期内,持续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将财政资金适当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严格落实《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和监管,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保持现有扶贫小额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加大对脱贫乡村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

4.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衔接。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继续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在过渡期内,保持医疗、教育、就业等扶持政策总体稳定,制定完善针对重点帮扶村、重点帮扶人群帮扶政策,帮扶资金、帮扶力量等向重点对象倾斜。

第四章  做强道地药材主导产业  促进中医药全链发展

坚持以品牌创建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聚焦良种繁育、技术指导服务、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以及产品营销“四大环节”,全面推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过程标准化、生产加工装备化和销售网络化,不断完善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含林下种植)达到20万亩以上,中药材种规模效益大幅提升,产业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地实现标准化。规范建设中药材流通网点、初加工网点及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畅通、便捷的中药材内外销售流通体系基本形成。道地药材加工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优势逐渐明显,产品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中药产业、医药养生、文化旅游实现融合发展,中医药全链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35年,全区实现中药材产业主导优势突出,产品特色鲜明、商贸流通市场畅通、中医药文旅康养繁荣的产业体系,中医药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争创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县(区)。具体目标是:

造中药材示范基地。2025年,建成良种良繁基地1000亩以上,建成100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0个,万亩以上中药材产业园区6个,争创国家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中药材种业科技园区1个,新认证中药材地理标志3个以上。

完善中药材加工销售体系。2025年,培育发展产值超5亿元生物医药企业2家、品牌优势企业5家,实现枳壳、丹参、白芍等衍生产品科技成果转换15项以上,初步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建设集中药材仓储、检测、物流、交易为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实现年中药材吞吐量达到20万吨。

促进中医药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依托中药材发展重点区域和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打造中医药旅融合旅游路线,到2025年,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个以上,中医药文旅康养实现综合收入10亿元。

“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指标

 

序号

项目类别

单位

2020

2025

1

中医药总产值

亿元

18

30

2

中药材良繁育基地

500

1000

3

中药材种植基地

万亩

11.3

20

4

中药材初加工厂

10

15

5

产值超5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

2

6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

5

7

国家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

1

8

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

1

2

9

建成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2

10

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

1

第二节  规划布局

围绕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质扩面,着力打造“六区一基地”的中药材一产发展空间布局。

——“六区”:以清江—大和、玉堂—化成、水宁—曾口—梁永、平梁—枣林、天马山镇、三江镇为重点建设六个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规模化发展中药材。

——“一基地”:在玉堂—化成一带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围绕中药材生产研发、仓储物流、中医药旅游康养,着力打造“一园二中心三基地多网点”的二三产业发展格局。

——“一园”:培育引进中药饮片、中成药制剂、药膳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在巴州工业园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园。

——“二中心”:依托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巴中产业技术分院与巴中市中医药巴州区人民医院建立院内制剂生产研发中心,规划建设集中药材仓储、物流、交易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

——“三基地”:依托清江七彩世界、天山森林康养度假区、三江晏阳初特色小镇等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三个。

——“多网点”:围绕重点园区、中药材发展重点乡镇布局建设中药材初加工点,依托供销社建立乡镇、村级中药材流通网点。

 

 

 

 

 

“十四五”道地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图

第三节  重点任务

围绕中药材提质增效、中药材精深加工、中医药深度融合三项重点任务,实施“六大工程”,促进中医药产业全链发展。

1.实施品种培育工程。围绕枳壳、丹参、白芍、姜黄等主导品种抓实良种繁育,靶向开展野生中药材品种驯化和外引品种鉴定,做好主导品种提纯复壮,建设良种良繁基地,推进中药材育种育苗创新,确保中药材种质资源道地化、道地良种化,提高中药材种子种苗供给质量。

2.实施基地建设工程。大力推广“药药”“药果”“药粮”“药蔬”等套种模式,加快发展林下药材种植,围绕6个万亩连片种植区,配套和完善园区道路、排灌基础设施、水肥一体化基础设施、产业初加工基础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园区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带动全区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联合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巴中产业技术分院、巴中市绿色农业创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编制中药材种植、采收、产地初加工等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道地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推进区级中药材追溯体系平台建设、种植基地物联网设备配置、溯源体系建设培训等工作,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的应用,构建巴州区中药材种植追溯体系。

4.实施品牌市场培育工程。开展中药材“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认证和区域公共品牌创建,不断提升巴州区道地药材的影响力。加大对医药加工研发企业支持,扶持一批市场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中医药企业,培育一批知名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组建中药材产业协会、商会,加强与药材大市场和大企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和上级资金争取力度,规划建设集仓储运输、质量检验、贸易电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构建完善销售流通体系。

5.实施产业化水平提升工程。优化产地初加工厂建设布局,强化加工设备更新、技术创新,提高初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产地初加工产品质量。加大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鼓励生物医药企业与专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药饮片、天然提取物、中成药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应用,提升道地药材附加值。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引政策,招引一批优质中医药精深加工企业落户巴州,鼓励扶持本地企业从产地初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精深加工能力。

6.实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工程。聚焦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中医药+文化旅游+健康”产业模式。围绕中药有效成分,开发与培育有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辅助降血压、血脂、血糖等功能的中药保健品。加快发展保健食品、药膳、药酒、药茶、药膏等中医药衍生品。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引导龙头企业开发美容护理、按摩调理、针灸推拿等健康养生项目和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吸引游客参与体验,促进中药产业、医药养生、文化旅游联动融合发展。

第四节  保障落实

1.加强技术服务。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加强中药材产业链条上各层级人才培养,建立和培育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中药发展专业技术队伍。以省中医药科学院巴中产业技术分院为平台,组建区中医药专家服务团队,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科技攻关、技术指导、产品开发等工作。国有企业秦岭药业有限公司组建种植技术队伍,分片开展技术指导。“六园区”所涉乡镇落实专(兼)人员负责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导服务、跟踪督办等工作,确保技术指导服务到位。

2.促进市场销售。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推行“订单种植、保底收购”,设立区级中药材收购价格调节基金,保障药农利益,抵御市场风险。秦岭药业有限公司、区供销社做好主导品种保底收购工作,同步建好仓储物流设施;区供销社加强收购网点布局建设,开展其他中药材产品收购,确保种得出、销得掉、效益好。

3.完善投入机制。加大上级资金和项目争取,梳理国家、省有关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积极争取中医药、健康康养、农业园区、种业提升等专项财政资金,推进中医药发展提档升级。建立本级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在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等环节出台支持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用好用活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持续加大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川药贷”等金融支持力度,开发更加丰富的中医药贷款等金融产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中医药园区基地和生产企业的扶持。

4.配套政策措施。健全中医药发展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出台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优化目标考核体系,加大遗留问题处置化解,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估,确保规划落地落实。

专栏▲:中医药产业重点内容

巴州区枳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枳壳、丹参、白芍等川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200亩,中药材母本园1000亩,中药材科技推广中心1个,种子(种苗)检测中心1个,开展优新品种扩繁和展示示范,提升优质种子种苗供应能力。

巴州区中药材种业科技园。建设道地药材种植基地11000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600亩、中药材资源圃50亩、中药材大棚育苗基地50亩,中药材百草园100亩,扩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厂1座,配套产业园区道路、土地整理、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药材科技研发中心5000平方米,配套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研究中心、检测中心、组培室、中药材产品研发中心、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平台、枳壳研究院等功能中心。

新绿映三江·现代中药产业园。建道地药材种植基地4000亩,百草园1000亩,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药博馆、康养中心、循环科技园、产地初加工厂等,形成种植、观光、科普、康养一体化产业基地。

天马山林下仿野生中药材种植项目。建林下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1万亩,建设道地喜阴中药材防野生驯化种植实验区,建设中药材大观园、百草观赏园、中医药康体及药食同源产品体验中心等,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巴州区水宁曾口梁永中药材产业园。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0亩,配套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巴州区平梁枣林中药材产业园。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0亩,配套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巴州区区域综合性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在大和乡、清江镇、曾口镇等中药材重点产区新建(提升改造)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厂15座,配套建设晾晒场,洗涤、粉碎车间,蒸、煮、烫、干燥车间,切片、中转车间及供电系统、供水采暖系统、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

巴州区道地药材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中药饮片及精深加工厂、中药日化产品加工厂、中药保健食品生产厂、现代中药提取生产厂等5个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厂,配套建设仓库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等配套设施及设备购置。

道地药材科技研发项目。建设中药材科技研发中心,围绕枳壳、丹参、白芍等主导药材品种开展中药提取物、中药养生系列产品、院内制剂等开发利用。

川东北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规划用地458亩,新建现代化中药材仓储中心60000平方米,中药材交易中心2000平方米,现代物流配送中心15000平方米,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1个,配套停车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巴州区道地药材质量标准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围绕丹参、白芍、枳壳等主导品种,制定中药材种植技术规程、加工生产技术标准,建设中药材产地信息采集点位和区级溯源平台体系,开展中药材种植信息采集、统计、分析、运用等。

第五章  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打造绿色产品供给地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稳粮猪、建基地、建园区为重点,坚持道地药材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统筹绿色果蔬品质化发展、优质粮油规模化发展、生态养殖标准化发展,打造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第一节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位,大力发展现代粮油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指示和中央、省、市关于粮食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集中开展农村撂荒地专项整治和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为方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集成科技应用为支撑,以农业机械化为保障,着力完善扶持政策、调整种植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打造优质粮油综合示范片,推动区域内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响,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保障最低收购价格,持续提升主要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

2025年,撂荒地治理基本完成,耕地复种指数达160%以上,耕地质量较“十三五”提升 0.8 个等级,培育壮大240家粮油种植专合社,主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粮油播种面积达107万亩,总产量达36万吨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优良率达98%以上,“稻香杯”品种占有率达70%以上,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较2020年增加30%以上。

 

专栏▲:现代粮油重点内容

主导品种:稳定发展水稻,突出国标三级、二级优质水稻;大力发展玉米,全面推广四边玉米增密高产配套技术;快速发展洋芋,抓好春、秋洋芋两季种植;适度发展小麦,加强与龙头食品企业合作,完善经营体制;同步发展红苕,突出优质良种、脱毒种薯的推广;因地发展杂粮,逐步提升大豆、高粱(红粱)、豌葫豆等传统小杂粮产量;突出双低油菜,实现农旅融合。到2025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26万亩、玉米19万亩、洋芋10万亩、小麦21万亩、红苕10万亩、双低油菜15万亩。

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程。按照突出主推作物、发挥品种优势、集中连片连线的原则,在鼎山、凤溪、梁永、大茅坪、三江、曾口、大罗等地分年度建立粮食万亩示范片7个(水稻、玉米、小麦各2个,洋芋1个)、建立油菜万亩示范片1个。在示范片突出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新建示范片单产水平力争比上年提高2%以上,水稻、玉米、小麦、洋芋、油菜亩平产量分别达600600360400200公斤以上。

现代粮油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投入无害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品牌化要求,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内,以5大主导品种为主导,打造现代粮油生产基地52万亩,其中优质水稻、玉米、小麦、洋芋、油菜分别达20109310万亩以上,基地内订单面积达80%以上。

粮油综合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全区农业园区统一布局,在南部环线建立现代粮油综合示范园区,建设规模6万亩,推进粮油种植循环生产,创建三品一标”2个,建成粮油加工厂1座,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2个,2023年,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优质水稻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县建设。建设优质稻种植核心展示区5个,每个100亩以上。大面积示范推广优质稻,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10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上年提高5%以上。

第二节  以生猪稳产保供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按照“巩固生猪基础、提升牛羊优势、突出家禽特色”思路,突出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病死无害化,不断调优养殖结构,实现畜牧业产业升级上档、提质增效。2025年,畜牧业从经济增长型转变为环保并重型;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成为主流,传统方式基本退出;畜牧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5%,规模化比重达9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全区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及公共安全事件,积极争创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深入贯彻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系列要求,全面落实各级书记抓生猪生产发展第一责任人责任,优化完善《巴州区生猪发展扶持政策》,全力恢复生产稳产保供。常态化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疾病防控,积极创建无疫小区,提升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合理布局一批高标准现代化扩繁场、育肥场,积极培育种养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确保应补尽补、应产尽产。到2025年,生猪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生猪调出大县得到巩固,新(改)建规模化生猪养殖场22个,生猪生产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出栏达55万头以上。

狠抓特色生态畜禽发展,积极推广“林下生态种养”,新(改)建一批肉牛、肉羊、家禽标准化养殖场。到2025年,全区肉牛存栏5.91万头,出栏3.04万头;南江黄羊存栏9.31万头,出栏8.21万头;小家禽存栏143.69万羽,出栏250.81万羽;肉兔存栏2.67万只。

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捕”要求,把水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生力军”,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大力发展休闲渔业,重点打造“巴山甲鱼”和“枣林鱼”特色品牌,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到2025年,新(改)建水产园区10个,水产品产量达1.53万吨,新增休闲渔业基地3个。

 

专栏:生态畜禽重点内容

种源建设。加快温氏羊鼎一期扩繁场建设;稳定温氏二龙、羊鼎二期、洛珈扩繁场产能;鼓励中小规模、养殖大户走自繁自养之路;引导现有繁殖场科学延缓母猪淘汰周期,适时补充优质后备母猪。到2025年全区实现能繁母猪存栏3.4万头以上。

无疫小区建设。按照无疫小区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到2025年,创建省级无疫小区10个,市级无疫小区25个。

畜禽扩繁基地建设。采取“优质猪种基地出、健康仔猪扩繁基地育、育肥基地保出栏”的循环养殖方式,在全区新建生猪扩繁基地3个,年存栏父母代种猪10000头,年提供断奶仔猪不低于20万头,依托扩繁场辐射带动,改扩建年出栏200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50个。建立150万羽巴山土鸡提纯扶壮基地,开展品种选育及基因筛查工作;建立巴山土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20个,开展无抗养殖技术集成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巴山土鸡保种、育雏、扩繁、加工全产业链新技术。

全市中心城区活禽定点交易屠宰中心。以家禽定点宰杀为主,建立七个功能区,年屠宰量150万只以上。

第三节  做强“菜篮子”工程为支撑,大力发展优质果蔬

坚定山地高效农业方向,按照“大宗果蔬+特色果蔬”的发展思路,培育一批“专合社+种植大户”共同体,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果蔬基地,着力打造“一环两核一特色”的果蔬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环”:围绕玉堂、平梁、宕梁、江北、光辉、大茅坪等巴城近郊环线区域,发展以果蔬+休闲农业为特色的果蔬产业环线10000亩,其中建设“巴城菜篮子”蔬菜基地5000亩。

“两核”:在曾口建设以水果为核心的果蔬基地,2025年曾口水果面积5000亩,同时建成水果标准园3个,改换柑橘品种1000亩;在玉堂办事处建设以蔬菜为核心的果蔬基地,2025年蔬菜面积达到3000亩,建成蔬菜标准园2个。

“一特色”:着力打造大罗黄花特色小镇,到2025年,建设黄花基地5000亩,辐射带动鼎山、凤溪等周边乡镇1000亩。创市级园区1个,培育1家集产品加工销售、旅游观光、美食品鉴、文化传承为一体的黄花龙头企业。

2025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3万亩,总产量25万吨,其中建设商品蔬菜基地2万亩,供给市场4万吨;全区水果总面积7.5万亩,其中标准化水果基地超2万亩,实现产值超1亿元。

“十四五”时期优质果蔬基地建设任务表

序号

产业类别

商品蔬菜

优质水果

备注

建设标准

/改建(亩)

/改建(亩)

合计

20000

20000

1

玉堂办事处

2000

1000

 

2

宕梁办事处

600

750

 

3

西城办事处

300

200

 

4

回风办事处

600

1000

 

5

东城办事处

300

200

 

6

江北办事处

600

1000

 

7

白庙乡

600

600

 

8

清江镇

1000

1000

 

9

大和乡

1000

500

 

10

大罗镇

1000

500

 

11

大茅坪镇

1000

750

 

12

鼎山镇

1000

1500

 

13

凤溪镇

500

500

 

14

光辉镇

500

500

 

15

化成镇

800

1000

 

16

梁永镇

1000

1000

 

17

平梁镇

1000

1000

 

18

曾口镇

2000

3000

 

19

三江镇

2000

1000

 

20

水宁寺镇

600

1500

 

21

枣林镇

1000

750

 

22

天马山镇

600

750

 

 

专栏:优质果蔬重点内容

打造万亩果蔬产业带。重点围绕玉堂平梁清江水宁寺大和曾口梁永鼎山大罗凤溪10个乡镇集中连片打造以杂柑、枇杷、猕猴桃、时令商品蔬菜、黄花等为主的有机果蔬产业带5万亩,重点在江北-玉堂发展桃子,在水宁寺发展枇杷和葡萄,在曾口-三江发展柑橘,在鼎山依托海升猕猴桃园区发展猕猴桃,建设千亩以上果蔬基地4个、现代化蔬菜育苗中心1个。

建设果蔬良繁基地。全力推进果蔬品种良种化进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到2025年末,引进和培育果蔬优良新品种5个,蔬菜育苗能基本满足本地区产业发展。

第四节  以城郊旅游为突破,推动农旅融合更优发展

以农村为依托,以农业为根本,以农民为主体,围绕“一山一水两环线”,多方位推动“第一产业+文旅+康养”“山水药城文”融合发展。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区)为抓手,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好、保护好、开发好“四龛八山”等生态资源,精心打造药旅融合环线和城郊文旅环线,城郊乡村游,加快建设天马山旅游度假区、三江水乡景区、莲山湖湿地公园、苏山坪城市后花园,实现“农民变居民、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园区变景区”,努力打造休闲旅居之城、中医康养之地,积极争创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县(区)。到2025年,全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乡村旅游年游客量达500万人次,旅游对农业贡献率达30%以上,努力建成川东北城郊文旅康养示范区。具体目标是打造“一心两带三区”:

说明: qt_temp

 

 

 

 

 

 

 

北部山地康养旅游度假区。依托北部山区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山地运动公园、灵山佛教圣地、山水化湖国家AAAA级景区等优势资源,开发山地运动、森林康养、药食膳养、药浴疗养等农旅旅产品,组织以茶叶、桃、李、葡萄等采摘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业态,配套完善农家乐、民宿等服务设施,夯实乡村旅游基础。

东部园区巴药巴食体验区。依托东部清江大和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七彩佛龛国家AAAA级景区、优质资源,结合巴州秀美田园,打造出一批自然环境优美、接待能力强、资源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聚集带(区)和具有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集聚、设施完善的接待村落、特色小镇,发展集旅游休闲、养生康复、游乐餐饮、教育培训、节庆活动、商业经营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南部丘陵生态农业休闲区。依托南部的梁永河、三江水乡、龙洞沟水库、三江汇流等优质资源,结合巴州秀美水乡和南部粮油生猪种养循环基地,在不影响水域环境前提下,大力发展水域休闲,深挖晏阳初文化,做靓三江梁永鼎山农旅市场。打造南部休闲农业观光体验产业园。

专栏农旅融合重点内容

 

 

重点项目:巴州区北部山区三产融合示范园、清江大和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清江白庙大观茶园综合旅游开发、玉堂化成中药材种业科技园、曾口+柑橘现代农业产业园、苏山坪田园综合体、巴山花海、明月寺村·原乡人文旅游示范区、龙堡山花海桑甜康养休闲观光现代农业产业园、南台乡村旅游村落、凤头山乾满园产业园、天马山安家坝龙脊梯田、白庙田园综合体、梁大湾乡村振兴示范点、宏福水乡综合体建设、巴山梅竹观光园、三江现代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园、三江酒、水、鱼主题回乡创业示范园、三江玉皇山综合旅游城乡融合开发项目、知青巴中颐养乐园、凤头山乾满园产业园、五彩茶叶观光园、宋家碥旅游打卡观光点、长潭河田园村落、白庙田园综合体、灵山村最美古村落、腊红游园、清江秦巴药博游园、樱桃观光采摘园、铁炉垭乡村休闲度假园、凤溪镇农业观光旅游线、大罗黄花农旅融合示范园、白蜡农旅产业园。

药旅融合环线:以清江大和水宁寺曾口10万亩中药材核心区为支撑,做好中药材草本+木本长短融合,规划采药和观赏并重,在食药两用上下做足功夫,有效布局中药材的生产。

城郊旅游环线:新规划江南三环路和江北城郊文旅路。江南三环路从南坝南龛坡莲山湖龙湖中学。江北城郊文旅路从天星桥水库苏山坪火车站北环线莲花山。

第六章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擦亮特色农业金字招牌

第一节  合理优化园区布局

将园区建设作为构建产业体系、打造巴州特色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载体。围绕省委、省政府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按照国家、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核标准,高标准高质量梯次培育创建以国家级为引领、省级为示范、市级为支撑、县级为基础的四级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围绕四大立区主导产业体系,系统布局特色农业空间形态,全面推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围绕北部山区茶旅融合、中部地区道地药材、南部山区粮猪种养三条产业环线,切实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到2025年,特色鲜明、装备先进、加工精深、链条完善、品牌有力、三产业融合、要素聚集、带动明显的巴州区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创建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9个,区级园区6个。

 

 

 

 

 

十四五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序号

园区所涵乡(镇)

现代农业园区名称

主导产业

国家级建成年限

省级建成年限

市级建成年限

区级建成年限

1

清江镇

大和乡

水宁寺镇

曾口镇

巴州区枳壳现代农业园区

枳壳

2022

5星级

2021

 

 

2

鼎山镇

巴州区鼎山+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

粮油

 

省级

2024

3星级2022

 

3

天马山镇

枣林镇

巴州区北部山区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

茶叶

 

 

3星级2021

 

4

清江镇

白庙乡

巴州区大观梁茶叶现代农业园

茶叶

 

 

4星级

2021

 

5

曾口镇

巴州区曾口+柑橘现代农业产业园

柑橘

 

 

市级

2021

区级2021

6

玉堂街道

巴州区中药材种业科技园

中药材

 

 

市级

2021

区级2021

7

平梁镇

巴州区平梁优质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

水果

 

 

市级

2022

区级2021

8

三江镇

新绿映三江·现代中药产业园

中药材

 

 

市级

2023

区级2022

9

化成镇

巴州区化成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

茶叶

 

 

市级

2024

区级2023

10

大罗镇

巴州区大罗黄花现代农业产业园

黄花

 

 

市级

2025

区级2024

第二节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工农互补、城乡互补,推动“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业+康养”等产业融合。优化调整农业加工业布局,配套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积极发展邮政快递、电商物流,形成前后相连、上下衔接的庞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实现产—村—景相融。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建设演绎、摄影、绘画等文创实践基地,积极推广水产进园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开发一批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观赏性、影响力、吸附力的农业产业示范带。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价值链提升。

第三节  规范园区建设管理

坚持“政府引领,部门指导,乡镇主责,村级实施”的建园思路,健全园区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园长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以项目带动园区建设,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重点打造,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用好“巴药贷”“快农贷”等专属贷款,形成叠加放大效应。坚持重建又重管,落实财政政策、惠农政策、土地政策等政策措施,建立特色园区培育奖惩激励机制,确保特色产业建一片成一片富一片。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园区要素保障,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农机报废更新等政策,积极创建“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实施“智慧”农业园区建设工程,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第四节  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强镇

以全域创建国、省级中药材现代化农业园区为总抓手,以“基地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经营集约化、服务智能化、品牌生态化、业态融合化、利益共享化”为具体路径,因地制宜推动小城镇农业特色化发展。到2025年,争创一批省、市、区特色农业强镇。天马山镇重点建设茶产业融合发展特色示范镇,大罗镇创建优质黄花特色示范镇,清江、平梁建设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重点镇,鼎山镇建设现代粮油+生猪重点镇,曾口镇建设优质果蔬重点镇,三江、水宁建设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重点镇。因地制宜发展化成、枣林等一批亮点乡镇。

第七章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提升现代化农业效益

第一节  促进农村土地规范规模流转

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产权交易信息和服务平台,修订出台《巴州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管理办法》,推行“土地集中预推—平台公开交易—资质评估前置—后期持续监管—风险应急处置”土地流转机制,更好化解和防范土地流转风险。加强流转价格分类评估和指导,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大宗农产品保险引导,加大部门协作和监测评价,保障土地流转效益。大力推广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依托“农头企业+基地+农户”的“龙头带动”模式、“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的“大户帮带”模式、返聘租赁土地农民就近务工就业的“租赁返聘”模式、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的“抱团取暖”模式,促进产业规模集群发展,有效解决农民怕业主“跑路”、业主怕农民“难缠”、政府怕无限“兜底”的难题。到2025年,全区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90%以上。

第二节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1.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主。持续推进家庭农场培育工程,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强化土地、金融等各类要素服务保障,探索成立家庭农场培育培优奖励性基金,组建家庭农场发展协会,积极培育具有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小农户。到2025年,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户家庭农场,村村建有示范场,全国家庭农场入库数达1000家以上,区级示范场达250家,市级示范场达150家,省级示范场达20家。

2.壮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完善合作社章程,开展“空壳社”“一人社”专项清理整顿。创新合作社运行机制,鼓励研发创建自主品牌,完善社员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奖励扶持机制,开展区级示范社评选工作,不断提升实体化运作能力。积极争取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规范提升项目实施,建立一支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到2025年,村村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6家、市级10家。

3.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坚持外引内联、抓大扶小、招大引强,按照“提高国家级质量、壮大省级规模、培优市级存量”的总要求,实施龙头企业国家、省、市“三级”递进联创。到2025年,持续培育培优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5家,其中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

4.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好供销合作社职能作用和村“两委”、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引导小农户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探索“农资+服务”“技术+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模式,促进多元服务主体共同发展,实现资产轻型化、环节多样化、服务集中化目标。拓展服务领域,探索在集中度高的优势特色产业带和农业园区开展生产托管服务。注重服务价格监管,防止服务组织价格垄断。到2025年,全区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达10个以上。

第三节  打造巴州特色品牌

精准对接市场导向,主动融入“巴食巴适”、义乌商城、成渝地区等销售商圈,利用西博会、农博会等展会,加大特色农产品宣传推广力度,让巴州产、巴州造、巴州牌更亮更优。深入挖掘农产品品牌文化,积极开展“三品一标”,GAPGMPQS等登记认证。“十四五”时期,力争每年新申报品种5个,启动“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到2025年,认证中药材标准化基地6.15万亩,认证丹参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66个,争创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

 

专栏▲:特色农业品牌培育重点

道地药材类:巴州枳壳、巴州丹参、巴州芍药、巴州虎杖等

有机果蔬类:大罗黄花、曾口椪柑、清江蜜李、水宁枇杷等

生态养殖类:青峪猪、巴中枣林鱼、三江鱼、化成鱼、白庙土鸡等

现代粮油类:大和水稻、鼎山玉米、凤溪油菜等

其它类:优质茶叶等

第四节  完善农产品初加工和现代流通体系

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划建设果蔬商品化处理加工厂(中心),粮食、中药材烘干及清洁化整理设施,水产品、畜产品加工及保鲜处理项目,开发更多农副产品,提升初加工能力,到2025年,区内各类园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 80%以上。加强仓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移动烘干冷藏冷冻保鲜能力建设作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培育烘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依托成熟大数据平台,建设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贮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烘干冷链物流设施资源要素交易平台,提高各类烘干冷链物流设施的市场化配置效率和循环共用水平。充分利用快递物流、邮政、供销合作社、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点等现有条件,完善区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连通率和覆盖率。发展新型交易、合作、流通模式,支持通过农业节会、直播电商、融媒体等渠道开展线上线下农产品营销活动,推动小农户与经营主体或运销商形成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提高产地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能力。到2025年,力争建成盘兴物流园区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区、道地中药材交易所。新(改)建乡镇标准化乡镇农贸市场6个。

第八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坚决贯彻“两山理念”,把秀美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梯次建设清江、鼎山、曾口、化成等中心镇,提高场镇休闲空间开敞度、路网基础成型度、公共服务完善度、乡村商业体验度。实施场镇“美丽行动”,分类推进一般场镇建设改造,解决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哑铃”问题。推进富裕村庄、洁美村庄、文明村庄“三村联建”,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实施农村人均环境整治重点县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建设,打好农村减排固碳攻坚战,探索绿色价值转换机制。到2025年,95%的行政村村容村貌得到实质性提升,20%的村庄达到美丽宜居乡村“五美”示范村水平。

第一节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行动

1.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围绕产业发展,以提升县、乡、村、社、产业道路通畅通达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农村公路加密覆盖、联网融合、升级提档,保障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需要,降低运输成本。全面实施“路长制”,巩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成果,争创“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区。重点建设清江-白庙、鼎山-大罗、鼎山-凤溪三条二级公路,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和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工程。启动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建设,建设一批农村客运、货运物流场(站)。到2025年,县乡道改善提升200公里、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100公里、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210公里、通组硬化路230公里、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400公里、病危桥改造35座。

2.高标准农田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14)、《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DB51/1872-2014)为原则,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编制《巴中市巴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规划方案》,科学合理地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和县区干道沿线,重点布局在一个流域、四个主灌区、四个产业带、四个地貌区的15个镇(乡)110个村(居委会)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带20万亩。

3.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人口比例达到57%,农村安全饮水得到全面保障。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24平方公里。全力打通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完成龙洞沟、后溪沟两个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建设。开工建设青龙嘴水库项目,加快寒溪寺、干沟河等5座水库建设,整治大柏树水库、后溪沟库等病险水库6座,山坪塘234座。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水利设施管理规范有序、建设短板基本补齐、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4.实施乡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一批输变电工程项目,到2025年,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85公里,改造低压线路535公里,消除“单线单变”“低电压”等“卡脖子”现象;布局建设一批城乡加油(气)站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持续推动天然气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快宽带普及提速,实现乡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农村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协作协同,催生数字农业农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一批数字化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5.提升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精准高效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推进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提升农机作业质量;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支持有条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园等率先实现全面全程机械化。积极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强化装备支撑;大力推广绿色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力争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创建试点高端农机装备机械化。积极发展农用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农机装备。到2025年,全区新(改)扩建农村提灌站累计到达213座、新增农机动力3.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作业率达到 67.8%

第二节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1.补齐农村“厕所革命”短板。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原则”和“四净三无两通一明”总体要求,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突出重点村、特色村、中心村,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新(改)建,大力推进乡村公厕、乡村旅游公厕建设,推动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优先安排已实施改厕项目的村纳入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集中补短板、强弱项。到2025年,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2万户。基本完成行政村村部、规模较大规划发展村庄、有乡村旅游发展等实际需求的村庄公厕配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2.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优化布局乡镇垃圾转运站,调整优化收运线路,提高收运效率。推行“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村民筹一点”的保洁员薪酬保障制度,加大农村保洁员公益岗位开发。到2025年底,全区所有行政村保洁员配备实现全覆盖。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立村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覆盖50%以上村庄。建设乡村有机生活垃圾沤肥池,引导村民将易腐垃圾就近堆肥还田,有效减少农村生活垃圾转运量,加大监管力度,严防增量。到2025年,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村民垃圾分类准确率达50%以上。

3.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实施“两改”后乡镇政府驻地集镇、大型农村居民聚居点(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根据区位条件、常住人口、实际污水排放量等科学确定适宜治理技术模式,提升管网带动治理、一体化强动力治理、地埋式微动力治理、生化池无动力治理能力。统筹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常态开展水域漂浮垃圾、农村污水坑、臭水沟清理整治。到2025年,全区8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得到有效管控。

4.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监测,实现监测预评价、预报与预警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完善《巴州区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加快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建立一批秸秆收储运利用示范点(片)。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强环境监管,出台地方粪肥还田利用标准,实现排放、消纳平衡和种养良性循环。持续推进化肥使用负增长、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大力实施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的“两个替代”工程,大力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再利用工作。到2025 年基本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 %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80%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实现98%以上。

5.持续提升改善村容村貌。持续推进农村河湖“清四乱”工作,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电气体线路私拉乱接等现象,切实改善生活环境。实施农村土坯房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规范农村建房行为,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利用和住房建设监管,坚决杜绝乱修乱建。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拆除废弃不用且濒临坍塌的杂物房、牛栏猪圈及残墙断壁,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加强古村落、古名居、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居和乡村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实行改善院落环境和发展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利用闲置土地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加强房前屋后、进村道路、村庄四周等薄弱部位的绿化,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村庄森林生态系统,建成一批森林乡村、康养乡村。

第三节  实施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行动

1.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统筹推进全区学校布局调整,提高集约化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校点布局调整结束,全区所有建制乡镇学校均达到寄宿条件。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全面提高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效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加大城乡教师双向交流、轮岗力度,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和育人水平。建立“学科联盟、校际联动”教育共同体,城区学校各带动一所农村薄弱学校,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安身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安心工程,落实职务(职称)评聘等利好政策向乡村教师倾斜。落实农村孩子教育保障,依法控辍保学,实施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到2025年,基本普及15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大力办好职业和成人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调整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建立“区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确保每个乡镇办好1所国家基本标准化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标准化卫生室,全面将有条件的中心卫生院创建为二级乙等。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争创社区医院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完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2名全科医生,本土化人才占比达50%。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乡镇卫生院使用不超过45%、村卫生室不超过35%的非基药政策。

3.提升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宣传“三孩”生育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强化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力争全区所有街道和有条件的乡镇至少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城乡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80%以上,特困人员中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率不低于50%

4.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集中打造一批乡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强服务队伍,全面补齐以标准、均等化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支持建设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点,规范便民服务事项,推广使用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一网通办”。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增加城乡文体基础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区)。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政策服务体系,规范殡葬管理。

第四节  实施农村基层治理提升行动

坚持“区乡一体、条抓块统”的运行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治理共同体。深化乡镇治理现代化改革试点、城乡社区治理省级试点示范创建,全面推广“1+3+N”基层治理模式。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形成社区治理联动格局。健全村级治理体制机制,深化网格化管理、扁平化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和职能向基层下移,探索城农村聚居点“微治理”有效机制,引导新乡贤、新型经营主体有序参与治理,把更多的“盆景”真正变成“风景”。统筹推进乡村综治中心、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法庭建设,落实“一村一辅警”,加快实施“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常态化抓好农村地区扫黑除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深化“六无”平安乡镇、平安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安全专项整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树乡风文明,促进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农村广泛推行“农民诉求大起底大化解”,切实提升满意度。到2025年,城乡基层治理制度框架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发挥,基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有效保障,初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新格局,基本形成与城乡融合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效能。

第五节  实施林业生态保护行动

1.优化发展布局。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进一步整合优化天马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边界和功能分区,积极配合做好平昌驷马河国家湿地公园巴州区区域调整工作。优化生态修复空间,依托长江上中游水源涵养林建设和大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江河流域生态修复,着力构建北部低山生态修复区、东南部丘陵生态修复区、巴河流域生态修复带,城区生态修复带“两区两带”生态修复空间格局。

2.实施绿化工程。积极发展国家储备林。持续推进廊道沿线及河渠湖库周边造林绿化,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实施“场镇增绿、新村添彩、民居扮靓”绿化工程,全面完成聚居点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天然林保护修复体系,推广使用“3S”技术,逐步实行卫星遥感监测和野外视频监测。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完成营造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2.5%左右,增加森林蓄积25m³,建成义务植树基地1个,新增城市森林公园2个、自然教育科普基地2个;到2035年,完成营造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森林蓄积达到575m³

3.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抓好野生动物退出补偿及动物处置后续工作,严格落实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规定;制定拯救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救护机制,完善巴州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设;建立珍贵、稀有、濒危野生植物资源档案库,加大违法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

4.健全林业治理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网络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和人为活动情况的监测。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探索林业碳汇开发,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加强森林资源法治化监管,保持打击违法破坏森林资源的高压态势。

第九章  积极培育新时代新型农民  推动农民全面发展

始终把农民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强化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民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民全面发展。

第一节  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

立足“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目标,坚持公开、公正、平等、择优及德绩并重的原则,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退出制度,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全区农村实用人才统一管理,完善职业农民政策扶持机制,落实现有农业优惠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4个优先”倾斜(优先安排申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各项配套服务;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优先推选省市两级农业相关奖项的评选;优先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各类考察、学习和交流活动),推动职业农民有序纳入城镇职工、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解决后顾之忧。

第二节  建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以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依托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专业种养殖基地、农业园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接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实施线上线下针对培训、跟踪服务,从专题讲座向系统教学转变,提高培训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分类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训对象数据库,分层分类培育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和现代创新创业青年,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2000名以上。

第三节  积极回引返乡下乡创业就业

采取召开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发放宣传资料,通过QQ、微信群新媒体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巴州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优质项目、营商环境等,重点突出“感情引”“项目引”“政策引”,引导更多返乡创业人士,回报家乡、建设家乡、致富家乡,打造“根在巴州”农村企业方针。优化返乡下乡创业环境,积极搭建创业平台,积极促进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用地用电等政策落实落地,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返乡下乡创业园区(基地)。培树返乡下乡创业先进典型,大力推介一批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激发返乡下乡创业活力。

第四节  突出农民增收

严格落实农民增收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红机制、“公司+家庭农场+农户”模式的利润保底机制、“公司+信贷+农户”模式的贴息带动机制,把农民聚在产业链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落实省、市、区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系列要求,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返乡创业,稳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持续释放农村综合改革成效,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保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相对稳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决依法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到2025年,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35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第五节  加强农民队伍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探索建立个人或家庭社会诚信“红黑榜”,切实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质。深化法律“七进”,普及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文化活动场地、“晏阳初讲堂”和农民夜校,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发挥农村党员干部、新乡贤示范作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着力破解信神弄鬼、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加快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

第十章  兜牢“三农”工作安全底线  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农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粮食安全纳入党政同责范畴,全面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监管责任,切实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坚决防范遏制农业领域安全生产事故,推进行业安全生产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第二节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围绕四大立区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制(修)订地方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督促“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示范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入驻国家、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追溯“四挂钩”,建立生产经营诚信档案,实施农药兽药购销台账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探索“阳光农安”智慧监管模式,加强监管员队伍建设,全面实行网格化监管。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到2025年,辖区80%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国家(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2.强化农产品认证和监管。规范标志使用,加强相关风险监测和证后监管,稳步扩大认证规模,严格淘汰退出机制。力争“十四五”期间,“两品一标”新申报认证25个。扩大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行范围,推动产品特色化、身份标识化,提高带证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力争2025年底,全区范围内开具使用合格证的主体实现全覆盖。

3.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完善区级检测站和乡镇检测室建设,建立数据处理终端,实现区、乡两级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分析研判,开展检测项目扩项工作,使实验室成为集种植、畜牧、水产品为一体的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站。

第三节  加强农业领域安全生产

1.强化农机设备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监管网格,狠抓农机安全监理人员队伍建设,发挥农机监理联系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确保农机安全生产。进一步强化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农机安全准入,严把农机操作手考试检验办证关,强化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提高农机安全性能,强化源头治理,堵塞管理漏洞,有效防范和遏制农机重特大事故发生。

2.持续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排查、治理、整改闭环管理的要求,全面排查各类农业安全隐患。在渔业监管方面,巩固长江禁捕退捕成效,严格落实十年禁渔令,坚决打击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在农机监管方面,重点整治拖拉机违法行为和报废农机回收企业安全隐患,形成高压严管态势。在农药监管方面,开展农药、肥料等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在畜禽监管方面,加强兽药、饲料等企业生产、粉尘控制以及高压高温设备使用、易燃易爆原料的安全管理。在农村沼气监管方面,加强沼气工程设施安全运行和管护,尤其是报废沼气设施处置。

3.加强源头长效管控。完善和规范行业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反应机制与舆情应对机制,提高安全生产事故的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结合农时特点,深入镇村、企业、车间、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不间断农业安全生产宣讲活动,提高系统从业人员安全意识。

第四节  防范化解重大农业安全风险

1.全力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常态值班值守制度,加大对重点部位”“重点时间”“重点人群的监管力度,着力构建标本兼治的森林草原防灭火长效机制,最大限度消除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和扑火人员生命安全。到2025年,全区森林防灭火风险防控效能、野外火源管理能力、火灾防范和治理水平、扑火安全红线意识全面提升,影响制约森林防灭火的基础性、源头性矛盾问题有效化解,建设一批防火微水池、火情瞭望塔、防火通道等基础设施,指挥体系、责任体系、机构队伍、基础设施建设等不断完善,森林防灭火能力显著提高。

2.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加强农田水利交通基础维护和农业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增强农业防洪抗旱、避灾减灾能力;强化预警监测,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分类别制定各种自然风险防范化解应急预案,做好防灾减灾应急抢险救援准备,有效降低、控制、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严防次生灾害。

3.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加强对蜀柏毒蛾、草地贪夜蛾和松材线虫病等常见病虫害及非洲猪瘟、猪链球菌、蓝耳病等常见动物疫情的检查监测,做到科学防范,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建成市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中心。切实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安全,控制和减少农业经营自然风险。

4.加强农业保险。按照中央、省对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粮油生产保险,着力提高全区粮油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扎实抓好生猪养殖保险,实现愿保尽保、应保尽保。大力推进森林保险,实现将商品林保险自缴保费通过财政预算予以解决,将森林防灾防损工作与森林保险相结合,促进提升森林灾害防控效果。大力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力争通过3—5年实现特色农业保险农户自缴保费比例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自缴保费比例同步,努力实现我区特色农产品保险的全覆盖。

5.全力化解农业领域问题。以厘清土地权属、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完善利益联结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领域重大遗留问题化解和矛盾纠纷调解,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稳定环境。

第十一章  释放全国农改试验区成效  促进农村开放发展

坚持把改革重点放在抓细抓落实上,以可以复制推广为目标,破解制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题,实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擦亮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金字招牌,主动承接中央和省市新部署的农村改革试验事项,持续推出一批成熟经验。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成果,健全土地规范流转制度,鼓励农户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监测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做好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统筹安排农房保障用地计划指标,专项保障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争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以区供销社和秦岭药业公司为主体,多方参与为补充的道地药材和重点农产品销售体系,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完善保底收购机制。深入推进省级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围绕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第二节  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坚持“村级主体、市场主导,分类施策、分批推进,因村制宜、风险可控”原则,指导规范建立村民集体所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民和集体经济收入“双增加”,奠定乡村振兴坚实基础。全面开展集体经济收入状况清理,按照提质规范一批、激活发展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思路,以乡镇为主体,因村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方案。建立集体经济法人机构,积极开展村、组级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用好用活财政政策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激励机制,预留增加挂钩指标10%于发展集体经济。到2021年,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全区50%的村(居)集体经济收入人均10元以上,100%的村(居)集体经济收入人均6元以上。到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得低于上一年度,全区50%的村(居)集体经济收入人均20元以上,培育一批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样板村。

第三节  持续扩大农业开放合作

抢抓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浙川东西部对口协作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大向上争取、交流对接力度,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机遇。借助成都重庆双核强力带动,通过示范引领、产加延链、农超对接、人才交流等方式,在重要农产品保供、绿色农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农业科技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稳定优质的绿色产品供给地。积极融入“巴食巴适”商圈,借助智博会、农博会、西部农产品交易会、农洽会等平台,搭建双向宣传推介、贸促互惠桥梁,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坚持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优质的资本,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高点对接等方式着力做好招商选资工作,深化义乌—巴州东西部对口协作,促进更多国、省优质企业落户巴州。建设中药材交易中心,培优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释放改革活力,为农业农村开放合作创造优质条件。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要求,全面落实“市县抓落实”和“党政一把手抓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责任,督促各级党委(党组)织书记把主要精力用于抓“三农”工作,并将其纳入巡察、审计范畴。全覆盖建立区乡两级联系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发挥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推动落实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实施“万企兴万村”,建立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制度机制,为“三农”工作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建立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严格落实下级党组织每年底向区委报告工作制度,将乡村振兴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注重表彰表扬、提拔使用实绩突出的干部,对推动工作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

第二节  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开展轻便化、多功能的农机替代推广运用,不断改善农机作业、机械通行条件,在现代农业园区率先推进“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逐步打通农机作业“最后一公里”,破解农机“下田难、作业难”问题,到2025年在重点区域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支持科研院校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化发展,加快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加大农业生物工程、现代农业装备、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关键技术创新,促进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示范项目,积极创建数字化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打好种业翻身仗,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第三节  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三个一批”,打好乡村振兴人才攻坚战。鲜明选人用人导向,鼓励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锻炼。优化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职能,加强对农业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培训,支持本地农业类事业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注重培养使用一批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农村致富能手等农业管理人才,充分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实施“归雁”行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招引一批专业专技人才,支持本地大学生或优秀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实现由“输出劳动力”向“带回生产力”有效转变;积极搭建平台,制定“土专家”“田秀才”“新型职业农民”“新乡贤”发展培育计划,积极培育一批有情怀、熟村情、懂农业的适用性本土人才,使其逐渐成为推广政策技能、引领地方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到2025年,人才振兴取得实效,农业农村人才体系更加完善,培育乡村本土人才1000名以上。

第四节  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机制

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积极对接中央省市重大政策机遇、加大无偿资金争取力度,包装储备一批农业重点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到2025年末,农业重大项目总投资突破200亿元。积极争取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逐步提高一般债券支出中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比重。探索设置乡村振兴基金。推进信用农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评定。建立完善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支持发展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和生产周期的融资产品,放大金融助农惠农效应。推广以奖代补政策,扩大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和规模。同时,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安排至少8%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项目用地。

第五节  提升法治助农水平

围绕农产品保障供给、乡村振兴、农资市场净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全面贯彻执行涉农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清理、公布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保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严格实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农业农村领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竞争性立项、专家集中评审、领导集体决策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市场监管、自然资源和规划、司法、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参与的涉农执法办案联席会商制度,健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力度,以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等违法行为为执法监管重点,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农资及不规范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规范农资经营生产秩序。开展民法典进乡村系列宣讲活动,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第六节  强化环境要素保障

《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社会、生态、环境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等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比如,征拆、面源污染、扬尘、废水、机械噪声等。因此,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项目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相关发展规划的关系,将环境保护考核落实到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各环节,采取系列有效措施尽可能减轻不利环境影响,实现总体可控,确保《规划》落地。


巴州区“十四五”现代农业重大项目计划清单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地址

估算总投资

(亿元)

建设年限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合计

 

210.98

 

 

现代农业园区

 

小计

 

76.88

 

 

1

巴州区清江大和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巴州区枳壳现代农业园区)

巴州区清江镇片区

9.00

2020-2024

园区规划面积2.8万亩,配套建设园区道路、灌溉渠系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2.3万亩。

2

巴州区鼎山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

巴州区鼎山片区

4.50

2020-2025

建设高标准粮油示范基地9500亩,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花海桑田种养殖基地6个,10万头仔猪繁育基地1;食用菌加工厂约150亩;建农产品初级加工点,果蔬商品化处理中心等;配套建设园区道路、灌溉渠系等园区基础设施,建高标准农田9000亩。

3

巴州区北部山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

巴州区北部山区

2.50

2021-2025

建设“松巴”“大观梁”等高档名优茶园8000亩,配套建设茶旅公园、茶园康养旅游观光度假区、电商孵化中心、高标准品种选育基地及相关附属设施。

4

巴州区大罗黄花现代农业园区

巴州区鼎山片区

3.50

2023-2026

示范种植基地5000亩,产量500吨,新建(改扩建)黄花保鲜库,精深加工生产线3条及配套设施设备,打造黄花主题公园,黄花美食品尝、黄花文化宣讲、黄花采摘体验等。

5

巴州区三江三产融合示范区

巴州区

45.68

2024-2030

种植板块9万亩,发展中药材及桑果种植,精品蔬菜种植,鱼鸭(虾)循环农业示范田等;加工及物流板块约1600亩,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企业双创基地、中药材精深加工示范基地、鲜果、蔬菜、杂粮商品化基地、冷链物流中心等。农旅板块利用区域内现有的产业资源与景点,建共享农庄200个、晏阳初文化体验区、三江水乡农学体验区、三江码头文化体验区、蜀道遗迹文化游览区等。

6

巴州区中药材种业科技园

巴州区玉堂、化成

2.00

2021-2023

建设道地药材种植基地11000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600亩,中药材资源圃、中药材大棚育苗基地200亩,扩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厂1座,配套产业园区道路、土地整理、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药材科技研发中心5000平方米,配套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研究中心、检测中心、组培室、中药材产品研发中心、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平台、枳壳研究院等功能中心。

7

巴州区长滩河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

巴州区化成镇

4.20

2021-2025

新建优质果药基地1000亩及冷藏库房、加工生产线配套园区观光旅游设施设备等,发展休闲农家乐3家。

8

巴州区曾口猪+柑橘现代农业产业园

巴州区曾口镇

5.50

2021-2025

改扩建生猪标准化繁育场1个,达到能繁母猪存栏6000头,集中养殖场生猪出栏量12万头以上的生产能力,巩固提升柑橘基地3100亩。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小计

 

30.00

 

 

1

巴州区中药材全产业链项目

巴州区

13.00

20212025

建中药材种植基地10万亩,新建(改扩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厂15个,建川东北(巴中)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中药材精深加工及保健产品开发。

2

巴中市巴州区国家优质水稻生产及制种基地建设

巴州区

5.00

20212025

在“两区”划定区域内,建10万亩高产稳产粮油基地,1万亩水稻制种基地,以曾口镇、鼎山镇、清江镇为中心建“三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发展优质稻绿色高产示范片0.5万亩。

3

巴州区特色水果标准化基地

巴州区

1.00

2021-2025

建设柑橘产业基地1000亩,实现产量1200吨。打造柑橘采摘观光区、新品种示范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柑橘3000亩。

4

巴州区水产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

巴州区

1.00

2021-2025

在曾口、鼎山、梁永等乡镇建2000亩水产基地,利用水稻基地建设3000亩稻鱼生态综合种养基地,配套道路等基础设施,改进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养殖综合生产能力。

5

巴州区畜禽扩繁基地建设

巴州区

10.00

2021-2025

在全区建生猪扩繁基地3个,年存栏父母代种猪10000头,年提供断奶仔猪不低于20万头,依托扩繁场辐射带动年出栏200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00个。建150万羽巴山土鸡提纯扶壮基地,开展品种选育及基因筛查工作;建巴山土鸡生态养殖示范场20个,开展无抗养殖技术集成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巴山土鸡保种、育雏、扩繁、加工全产业链新技术。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小计

 

7.10

 

 

1

巴州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

巴州区

1.00

2021-2025

新建低温库25座,高温库10座、气调库5座,烘干设施10座等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农产品初加工40座。

2

巴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巴州区

6.10

2021-2025

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1.5万亩。。

乡村建设

小计

 

51.00

 

 

1

巴州区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巴州区

30.00

2021-2025

村庄内干道和巷道硬化或黑化2200公里,新(改扩)建村庄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32.4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办公、生活、文体、交流、政务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购置。

2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巴州区

3.00

2021-2025

建成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199个,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2685户。全区100%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全区80%以上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全区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

3

巴州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巴州区

18.00

2021-2025

8个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8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产业道路400公里,高标准农田6万亩发展粮油、中药材、果蔬等产业,年出栏生猪1万头的标准化养殖场5个,整治村容村貌、环境绿化美化

农业特色产业强镇示范镇

小计

 

30.00

 

 

1

巴州区农业特色产业强镇示范镇建设

巴州区天马山镇、清江、鼎山、曾口等

30.00

2021-2025

在天马山镇建茶产业融合示范强镇1个,在清江、平梁建中药材示范强镇各1个,在鼎山镇建优质粮油+猪示范强镇1个,在曾口镇建优质果蔬示范强镇1个。

现代农业保障

 

小计

 

16.00

 

 

1

巴州区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巴州区

1.00

2023-2025

围绕巴州区主导产业,通过建设全区数字农业信息资源平台、智慧集成示范区、追溯信息管理平台等,全面推进全区数字农业发展,并形成-套可复制、 可推广的数字农业发展模式。

2

巴中市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

巴州区

0.55

2021-2023

建设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中心,完成项目设计规模配套的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冷藏库、全程视频监控系统(包括建设市、区无害化处理信息平台)、有机肥生产系统、冷藏运输车辆等设施设备建设。

3

巴中市中心城区活禽定点交易屠宰市场建设项目

巴州区

0.60

2023-2025

建家禽和兔交易、屠宰、冷藏、配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活禽定点交易屠宰市场,全自动活禽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配置相关办公区及生活工作用房建设面积约2000㎡。配备白条禽冷藏配送车2辆,配套建设停车场;消防系统;市、区视频监控系统(平台);消毒设施;排水设施;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及污染物处理设施设备。

4

巴州区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巴州区

4.00

2021-2025

建设生物安全二级(BSL-2)兽医实验室1个、动物疫病区域监测中心1个,农业植物有害生物检测实验室1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150个,配套业务用房、冷藏库、冷冻库、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监测、检测、诊断配套设备。

现代农业保障

5

巴州区农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巴州区

1.00

2021-2025

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有害生物预警应急系统,修建贮藏库房2000平方米,设备设施2500台(套),运输车辆10辆,回收站点1000个。

6

巴州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巴州区

0.50

2021-2025

新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3500平方米,配套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及设施设备等,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场所设施、信息发布、产权鉴证、政策咨询、组织交易等服务。

7

巴州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

巴州区

2.00

2021-2025

争创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15个、示范家庭农场15个,市级农民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50个。新增(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家庭农场、家庭牧场300个,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销体系建设,新品种推广,品牌培育,合作社自身能力建设

8

巴州区农业果蔬产业联合体

巴州区

5.00

2021-2025

种植(提升)优质果蔬1万亩,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10个、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1个及区域公共品牌电子网络营销体系;建果蔬加工厂房、办公用房、仓储物流设施等;建设观光旅游相关配套设施。

9

巴州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巴州区

1.00

2021-2025

2个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区内土地整理、田型调整、农田水利、机电提灌站、“五良”融合宜机化耕作道路等,购置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

10

培育高素质农民

巴州区

0.15

2021-2025

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

11

农业绿色发展与技术服务

巴州区

0.10

2021-2025

建设长期稳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推广一批优质绿色高效技术。

12

渔业资源养护工程项目

巴州区

0.10

2021-2025

完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勘界立标和执法装备的配置、增殖放流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鱼类资源调查与评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