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巴州区天马山镇 > 统计信息

巴中市巴州区寺岭镇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2018-07-31 11:31 来源: 巴中市巴州区寺岭镇人民政府 作者:巴州区寺岭镇人民政府
巴中市巴州区寺岭镇脱贫攻坚工作汇报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寺岭镇委员会巴中市巴州区寺岭镇人民政府各位领导,同志们:前段时间,我镇接受了国家级贫困县退出实地评估检查,这也是我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接受的最专业、最权威、最严谨的检查,必将对寺岭镇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自2014年来,我镇按照巴州区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要求,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整合资源,动员全镇力量积极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并成功通过国家评估检查;在此,我谨代表寺岭镇党委、政府对长期以来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对支持寺岭发展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寺岭镇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东北部,东接梓潼庙镇,南邻化城镇、凌云乡,西连枣林镇,北界南江县,距巴中市区29公里,全镇最高海拔1431米,平均海拔847米,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典型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叠加处”。1951年置寺岭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2005年3月25日,四川省政府批复将南阳乡并入寺岭乡,2015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复同意寺岭乡撤乡设镇。现幅员面积7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5%,辖2个居民委员会,15个行政村,65个社,有农业户籍人口3531户、11394人。2017年底贫困户517户1947人,贫困发生率17%。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4年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区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锁定摘帽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措施,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截至2017年底,全镇共减贫181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5%;去年12月,我镇随巴州区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评估检查。一、顶层设计,周密部署抓推进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统筹谋划扶贫大局,坚持全面把握精准原则,坚持保障到位确保实效;念兹在兹,为此为大,以战略思维谋划,以“绣花功夫”推进。(一)统筹谋划,布好寺岭扶贫“一盘棋”。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大力实施连片规划、整村推进、精准脱贫;及时召开党政脱贫攻坚会议,研究部暑脱贫攻坚工作,调整充实镇脱贫攻坚指挥中心队伍、确定镇扶贫专干,明确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脱贫攻坚全面工作;同时根据我镇贫困情况实际,实施“4+1两轮走”战略:在2017年完成安家坝村、天南村、贺家河村、寺岭村等四个村的摘帽任务,将大寺村作为2018年拟退出贫困村序列对象,届时,将全面完成贫困村的摘帽任务;镇党委、政府与各村签订了《2017年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压实单位到村、干部包户责任,逐级逐员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绘面的工作格局。注重均衡协调发展,有限解决贫困村的问题,重点解决三清界村、贺家河村、金石村、方碑村等“三边村”和基础条件、住房保障、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天堂村、鸡公寨村的问题,确保全镇发展这盘棋不留死角。(二)全面把握,用好精准原则“一把尺”。脱贫攻坚,把握精准是要义,做到“尺子”准、刻度清,突出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让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识别上,采取“一访”(走访农户)、“二看二议”(看房子、看生产生活状态;村民小组提议、村民代表评议)、“三审三公开”(村委会审查公示、镇审核公示、区政府审定公告)、“六对比”(将贫困人口信息与公安、房管、财政、交管、工商、住建六部门的行业信息进行比对)的方法,迈好扶贫第一步,同时每年进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做到精准识别无差错;精准帮扶上,主要体现在扶贫措施的制定、帮扶项目的落实、扶贫资金的使用和帮扶干部的选派上。首先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根据扶贫对象实际,围绕“五个一批”内容暨生产就业、移民搬迁、低保兜底、医疗救助、灾后重建,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与帮扶措施;第二,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主要强调合理安排项目,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关键环节;第三,根据贫困户、贫困村特点,合理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确保帮扶有力度、脱贫有门路。精准退出上,紧扣乡退出的“乡三有”,村退出的“一低五有”,户退出的“一超六有”,对标补短,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把好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三)资源整合,撒好要素保障“一张网”。整合一切可整合的力量,协调配合,形成镇、村“一盘棋”,站、所“一股绳”,强化脱贫攻坚要素保障。人员力量保障。开展“万名党员干部挂包驻帮脱贫攻坚行动”,确保贫困户户户都有帮扶干部;发挥好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的帮扶引领作用;实行驻村负责制,下派17个驻村负责人到各村(居)统筹推动脱贫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同时,强化部门、乡镇扶贫协作,统筹做好与区运管局、团区委、区工商质监局、区总工会、区路政大队的帮扶支援工作,发挥部门优势作用。强化资金保障,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加大专项扶贫资金、部门涉农资金、金融支持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的争取和捆绑整合力度,保证资金投入强度。强化作风保障,针对扶贫领域存在的作风不实问题,大力开展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村组干部作风整顿教育;深入开展整治“中梗阻”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正风肃纪,强化效能监管保障,助力脱贫攻坚爬坡过坎。二、务实举措,扶贫施措重精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要做到“务实理性、务实把准、务实重效、务实落实”;聚焦关键问题,“五个不”确保精准扶贫的效果真、实、好。(一)“硬指标式”扶贫——确保基础设施“不受限”。本着让基础设施先行“脱贫”的初衷,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路径,大力改善农村条件。场镇建设方面,结合寺岭镇的总体规划,解决了南阳、寺岭两个场镇亮化、绿化、净化等历史问题,不断提升场镇品位;交通建设方面,自2014年以来,响应全区“交通大会战”的实施,全镇硬化乡道路15公里,村道路18公里,社道路、园区道路和聚居点道路9公里,同时目前正在修建枣寺路旅游环线,内畅外达的交通网络加快形成;电力设施方面,投资4500万元完成了板桥口、方碑村、天堂村等17个村(居)电力农网改造,安全用电均有保障;水利建设方面,17个村(居)均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项目,通过“大集中+广分散+管网延伸”的供水方式,形成城乡一体化水利格局,全面保障群众安全饮水;电子商务方面,建成了5个立足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的贫困村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了边远山区物流信息落后的状况。(二)“送一程式”扶贫——确保家庭收入“不掉链”。着力在生产发展、就业发展上下功夫,确保贫困家庭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技能,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生产发展方面,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精准实施扶贫项目,分村确定一个主导产业,集中发展,重点推进,做到“一村一品”。构建“承包商+专合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如股分红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仅去年一年,全镇种植丹参2000亩、茯苓40000窖,发展核桃10000亩、李子500亩、银耳8万节、黑木耳15万节;扶贫小额信贷实现了应贷尽贷,截至目前已发放227笔1066.83万元,已贴息202笔28.9579万元。同时,政府按每年每年1300元的标准安排万元增收奖补资金,支持全镇466户贫困家庭发展“万元增收工程”,人均年增收1858元。就业扶贫方面,强化技能培训,全镇贫困劳动力1103人,通过实行“现场培训+一线实践”两段式培训方式,开展厨师、电工、农艺、电焊等技能培训,培训110人,均兑现了培训补贴,并发放了证书,素质提升和扶贫专班培训1077人次。通过每月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全镇省外转移就业(劳务输出)664人。安置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20 人。(三)“建加改式”扶贫——确保住房安全“不走样”。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硬指标。针对全镇住房问题,坚持以拆除重建、维修加固为主要方式,实行镇、村、组三级联动,积极配合区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协调处理,统筹推进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安居保障,确保镇域内无房户、危房户、贫困户、五保户住房问题得到全部解决。拆除重建方面,建成聚居点20个,其中中心村3个,小组团17个,集中安置641户2339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239户861人),采取统规自建和场镇购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63人;维修加固方面,对C级危房户和部分D级危房户进行排危加固、功能完善、形象提升,实施改顶、改厨、改厕、改水、改阴阳沟、建入户路“五改一建”,惠及全镇324户1015人。随着危房的维修加固、新居的建成,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得到了相应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群众的“安居梦”逐步实现。(四)“控配资式”扶贫——确保教育改善“不漏项”。坚持脱贫攻坚教育先行,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控辍保学方面,明确了控辍保学责任主体,细化了工作职责。建立动态监控机制,辖区两校强化学籍管理,严把休学、转学手续关,对学生流动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实施劝返复学制度,对适龄辍学儿童进行劝返,对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推行提前摸排制度,了解家庭情况,对有辍学苗头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思想教育帮助其化解致辍问题;全镇无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困失学辍学。力量配置方面,辖区内寺岭中心校、南阳小学均全面达标,狮子寨村、天南村两所村校全部实现“十个一”,其中寺岭镇中心校有正式教师34人,特岗教师8人;南阳小学有正式老师25人,特岗教师5人,三支一扶教师2人。教育资助方面,建立国家政策性资助、地方财政补助、学校扶持、企业捐赠“四重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寄宿生活补助、普高学生资助、中职学生资助、大学新生路费补助、高校学生资助、雨露计划等教育政策。实现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救助全覆盖。(五)“全链条式”扶贫——确保弱势群体“不掉队”。根据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和个体需求,实行精准到户、分类惠民,通过落实各类惠民政策,进一步强化惠民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保障作用。对无劳动能力的孤老、残疾、生活有困难等特殊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政策兜底范围,全镇现有低保兜底262户947人,一般低保363户525人;组织开展好医疗救助、民政救济、社会关爱活动,让所有弱势群体都得到充分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各方关怀;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民政救助、爱心救助政策后,确保了贫困人口在县域内住院治疗个人合规支出控制在10%以内,最大限度地防止出现因病返贫情况;通过定期开展教育、民政、医疗、残疾、农业、林业等领域惠民政策落实大检查,对照贫困户收入登记,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户到人,确保农村弱势群体脱贫奔康路上“不掉队”。三、创新推动,脱贫增效谋活力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产居结合理念,催生动力推进美丽新村建设。 按照“新居跟着产业走,产业围绕新居转”的要求,凸显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规划设计,深入推进美丽新村建设。一是居有所安。按照“生产方便、生活便利、美观实用、特色鲜明”的整体要求,在充分尊重农村习俗和农民意愿下,注重展现自然风貌、田园风光和地域风情,统一规划布局修建新居;全镇20个聚居点均提供40m2到150m2共6种户型供群众选择,同时在补助上,给予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均2.5万,同步搬迁户贫困户人均2.1万,搬迁非贫困户户均补助2万元、拆旧人均1.3万元的补助,保证贫困户自筹资金户均不超过一万元,确保贫困户不因建房而过多负债。二是居有所得。始终坚持“规划引领、镇村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帮扶”,强化项目带动支撑,充分集聚民力改善民居,一方面,组建专合社发展当家产业,确保中心村有不低于500亩产业,小组团不低于200亩产业;另一方面,抓住南阳森林康养小镇建设的契机,鼓励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副食店,努力做到搬进聚居点的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三是居有所享。加强配套设施让老百姓尽享公共服务便利;加强聚居点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在聚居点推行“社长代管”管理模式,由聚居点所在社的社长任管理员,管理该点位全面事物,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办事。(二)坚持“深化改革”,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活力释放助推脱贫攻坚。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1、抢抓机遇,增强追赶超越后劲。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立足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激发产业项目支撑作用,大力发展优质高产、生态绿色、安全高效的巴药产业、特色农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社,成片规划高山青脆李、核桃等特色水果基地,发展榨蚕1200亩,养殖黄羊1200只、巴山土鸡5000只、生猪17000头,大力发展巴药产业,种植丹参2500亩、白芍2500亩、茯苓45000窖,推进农林牧绿色生态绿色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2、激发潜能,推动资产资源收益。整合零散土地促增收。鼓励各村对村头荒、废弃池塘等零散土地进行整合,引导农户特别是全家外出农户依法、自愿、有偿出租、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化零为整,发展“边角经济”。同时实施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实行市场化经营,让群众长期分享资产收益。3、整合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打造康养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在做优产业特色、做长产业链条、做精产业内涵上下功夫,加快形成旅游康养为主的产业经济体系。依托境内AAAA级景区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色秀美、森林覆盖率高的优势以及绝佳的地理位置、先天的自然条件,加快推进南阳森林康养特色小镇建设,实施天马山景区打造。把南阳森林康养特色小镇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生养老、康体休闲、旅游度假示范镇,为脱贫攻坚不断释放活力!(三)坚持“标本兼治”,加快创建和谐社会,形成合力狠治思想观念穷根。1、借法治之力拔思想穷根。在全镇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以“扫黑除恶”活动为契机,深入各村(居)委会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利用村民委员会的调处,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不履行赡养义务、不知晓义务教育制度等行为,点对点进行依法教育;同时完善调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制度,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提高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2、用道德之风育自强之心。采取开办“脱贫光荣户”评选表彰活动,用典型带动贫困户,用榜样激励贫困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开展“精神扶贫”宣传教育活动,把好家风、好家训展示到村级文化墙、通过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定宣传牌、悬挂条的方式,营造了“扶贫先扶志”“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激发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四、凝聚共识,执政根基得巩固奋斗至今,我们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的战争。它凝聚全民共识、惠及广大群众、磨砺党员干部、构建和谐社会,使我们收获了宝贵财富。(一)惠群众,民生福祉得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充分利用脱贫攻坚这一机遇,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万元增收、转移就业让老百姓的袋子“鼓了起来”;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体系解决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窘境;安全饮水工程让吃水不再“爬坡过坎用肩挑”;易地搬迁和土坯房改造项目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况一去不复还;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解决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问题,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让广大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二)砺干部,队伍建设被加强。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全镇党员干部顾大局、讲政治,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咬定攻坚不放松,立根就在脱贫中”,广大村组干部自觉扎根脱贫攻坚岗位,把为民谋利这一使命抓在手中,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全体帮扶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把责任扛在肩上,真情帮扶,成功通过脱贫攻坚这一张考核干部的“检测卷”;驻村负责人和第一书记,把担当举过头顶,架起一座座党群“连心桥”。脱贫攻坚是磨砺党员干部的“炼金石”,磨砺出党员干部的“成色”;磨砺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干部队伍。(三)纯风气,和谐社会在构建。利用晏阳初讲堂、农民夜校、文化墙、文化广场等场所,大力开展个人品德教育,引导群众反对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消除邻里矛盾,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社会风尚;通过开展矛盾纠纷和诉求大排查,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和谐了党群关系;以“四好村”创建为契机,不但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我们已经顺利通过市级验收、省级评估检查、国家评估检查,但是却还存在着已脱贫户收入不稳定、未脱贫户“硬性指标”不达标、大寺村未摘帽、扶贫政策后期疲软等具体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区委的部署,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到精准脱贫和防止返贫两不误。继续打好脱贫攻坚战。继续实行“驻村负责制”和挂包驻帮责任制,围绕基础、产业、保障三大关键,根据贫困家庭实际,制定帮扶措施,精准发力、持续攻坚,确保未脱贫的46户128人如期退出、大寺村高质量摘帽。全面打好成果巩固站,加大“回头看,回头帮”的力度,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大力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常态开展农村转移人口技能培训,规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使用,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确保全镇471户1819名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持续走好寺岭镇脱贫攻坚的这条路。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这只是阶段性胜利,未来仍旧任重道远,我们还需鼓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拿出“困难面前逞英雄”,“壮士上下勇求索”的气概,使用“洪荒之力”,助力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下新的光辉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