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巴州区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02-14 16:49 来源: 区政府办

2017年2月14日

在巴中市巴州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巴中市巴州区人民政府区长  杨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政策环境趋紧、改革任务繁重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区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投资拉动,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7.63亿元,同比增长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3亿元,增长1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44亿元,增长12.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6亿元,增长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18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9元、增长9.5%。实施市、区级重点项目10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8个、续建项目32个,完成投资138.5亿元、超年度计划6%。莲花山山地运动公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化成—南阳快速通道等项目基本建成,江南二环路延长线等项目竣工投用。借助西博会、渝洽会等会展平台,签约落地招商项目63个,开工建设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0个,竣工项目27个,到位资金70.76亿元、同比增长24.14%。

三产互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1.3︰39.3︰49.4,二、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农业产业量质并进。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佛龛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园两大产业园区建成营运;道地巴药、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等四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新发展道地巴药11.4万亩,新建有机果蔬基地2万亩,新建优质粮油示范片6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8个、养殖单元170个。培育秦巴中药、温氏养殖等龙头企业2家,新增农业经营主体230个,创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创建“三品一标”12个。农业总产值实现27.42亿元,同比增长6.85%。巴州区被省政府认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区)”,被列为“省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县(区)”。工业引擎作用凸显。巴州工业园完成投资5亿元,签约入驻企业5家,工业大道、产业大道全面竣工,一期4万平方米安置还房完成室内外装修。光辉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平整场地300余亩,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主体工程完工。新开工雄茂科技、飞霞食品、乾坤食品等工业项目10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8%。普瑞制药、香溜溜、合兴家具等6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00%。新增威澳环保、天成家具等规上企业12户,全区规上企业累计达到62家。实施工业技改项目50个,完成技改投资20.5亿元。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津桥湖综合市场主体完工,西城市场、七星市场等4个城区农贸市场完成改造升级。盘兴物流园完成2万平方米货运停车场、2万平方米仓储市场建设。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26户、规上服务业企业20家,培育年营业额超亿元第三方物流企业1家。盘兴电商孵化平台建成营运,培育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电商企业5家,引进国内50强电商物流企业1家,建成乡镇电商服务站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40个,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亿元。天星湖城市公园建成营运,巴城—化湖—天马山—凌云—枣林—阴灵山—莲花山自驾游精品线路全面建成。“山水化湖”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水宁寺镇佛龛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化成镇长滩河村、曾口镇秧田沟村等3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收入实现29亿元,同比增长17.2%。新增贷款58.48亿元,同比增长37%。

城乡联动,幸福家园加快建设。实施城镇建设重点项目52个,年度完成投资82亿元。城镇化率达61.5%,较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编制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2个、专项规划5个,完成重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4个、中心村修建性详细规划3个、“巴山新居”聚居点修建性详细规划39个。以棚户区改造撬动城市建设。启动回风东路、魁星楼等片区棚户区改造4500套,实施货币化安置1700户,建成拆迁安置还房92万平方米。新建柳津桥等片区破损雨污管网4公里,整治老观桥等病危桥梁3座,整治小桥河街等小街小巷12条,新建江南二环路停车场,增设停车泊位1300个。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以PPP项目实施撬动集镇建设。巴州区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建设(PPP模式)项目全面启动,完成投资3亿元。水宁寺佛龛古镇广场建设及河道整治、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化成生态小镇孝廉干道、沿山路、滨河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光辉创业小镇、曾口农旅小镇等特色镇建设有序推进。以易地扶贫搬迁撬动新村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47个,改造农村危旧房11542户,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812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节余指标485亩,实现跨县(区)指标流转收入8700万元。建设中心村9个,新建、改造、保护“巴山新居”聚居点273个。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庄”8个、省级“四好村”15个。光辉镇白鹤山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幸福美丽新村工作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巴州区被确定为“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县(区)”。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乡建设。改造县、乡道路62.4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20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2个、农村客运招呼站12个,渡改桥7座。天星桥水库完成枢纽工程并试蓄水,实施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座,新建供水工程725处,解决8.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6.1万亩。建成35千伏以上变电站8座,新(改)建城乡电网950公里,完成18个行政村和6个乡镇农网改造。实施梁永、寺岭等乡镇污水处理站13个。42个行政村通有线宽带。

创新驱动,各项改革取得突破。农村改革成果丰硕。启动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完成农村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完善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规模流转土地1.45万亩。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2.1亿元。探索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协会、企业、农户三种管护模式。完善农民财产权实现形式等做法被国家层面评价为“可以为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提供重要实践依据”,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做法得到国务院肯定,叠加三大国土项目经验在全国推广。顺利通过“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中期评估,荣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区)”称号。投融资改革破冰前行。进一步做大汇鑫、源丰、成达交投、秦川旅发等国有企业,发行中期票据2亿元、企业债券3.73亿元,实现资产经营收益920万元。通过设立平滑基金、争取政策性贷款等方式融资10.26亿元。争取新增债券1.7亿元,置换债券30.64亿元。实施津桥湖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修复工程、南龛大道等PPP项目5个,总投资74.28亿元。“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编制公布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快建设“云上巴州”平台,完善三级政务服务网络,智慧政务一体化平台上线运行。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启动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4个扩权强镇试点镇办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4034件,辖区事业人员编制整建制划归试点镇。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全面落实取消药品加成财政补贴政策。积极开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政策推动,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年完成民生投入26.7亿元,全面完成省“十项民生工程”“20件民生大事”和市“十件民生实事”。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以实施“1+6”扶贫工程和“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为抓手,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17”组合拳,首批36个贫困村顺利退出,14673人如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3个百分点。完成曾口—金碑等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化成移民后扶示范片建设、金碑乡燕山村整村推进项目。生产和就业扶持3.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6991人、低保政策兜底2.4万人、医疗救助2.7万人、教育资助5.2万人次。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城镇新增就业6560人,2013级藏区“9+3”毕业生初次就业完成目标任务的105%。兑现高龄补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4亿元。新(改)建敬老院4个,新增养老床位280张,建成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个、日间照料中心11个。建成公租房560套3.9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3所,改善乡镇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6所。高考重本上线率较2015年增长39%。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41个。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建成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新建社区书屋31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 34个、村综合文化示范工程23个;新建乡镇固定电影放映点5个,免费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474场次;完全本土创作、编排、演出的大型曲艺情景剧《望红台》成功公演;巴州区荣获“中国曲艺之乡”称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1+2+N”社区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建立“互动式”社区警务室20个,新增辅警100名;扎实开展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连续3年实现大案命案全破;巴州区荣获“全省平安先进县(区)”称号。深入开展积案“清仓”行动,积极化解拆迁安置、非法集资、房屋“两证”办理等信访案件136件。安全生产事故数同比下降14.3%,全年无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创建省级安全社区1个。“七五”普法全面启动,巴州区被表彰为“全国法治县(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同时,统计、保密、国防、双拥、气象、体育、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得到加强,工商联、工会、妇女儿童、老龄、科协、红十字、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效能促动,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市委市政府九项规定和区委区政府十项规定,加大正风肃纪力度,全面规范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和公务接待,“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落实会前学法制度,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有效化解行政争议。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内两项法规,持续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3件、政协委员提案97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过去一年,在困难集中显现、风险相互交织的形势下,我们顶住了经济下行的层层压力,排除了前进路上的重重障碍,赢得了加快发展的累累硕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厚爱,得益于区委的科学谋划和总揽全局,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得益于82万巴州人民的努力拼搏和务实苦干。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巴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离退休老同志和关心支持巴州发展的各界人士、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沉淀历史,经验启迪未来。在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区域发展与协同发展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在全市协同发展大局中选准方向、找准定位,突出比较优势,推动错位发展,努力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必须构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战略格局。从更高层面和更宽视野谋划各项工作,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赢得更高发展效率。必须保持提升速度与提高质量相结合的战略定力。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更强发展后劲。必须树立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战略思维。坚持以为民为中心的思想,牢牢把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责任扛在肩上,穷尽一切办法和手段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创造更多发展成果。

成绩鼓舞人心,问题不容忽视。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人民群众新期盼,我们清醒认识到:最严峻的挑战是保持定力、持续加快发展。前些年,我们保持了好于全市、快于周边的发展态势,但重点项目的持续性、产业发展的滞后性逐步显现。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就会掉队落伍、拉大发展差距。最艰巨的任务是精准脱贫、同步全面小康。68个贫困村退出、33479人脱贫、巴州区脱贫“摘帽”,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如果稍有不慎,脱贫目标就会落空,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最迫切的问题是夯实基础、补齐发展短板。道地巴药、康养旅游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刚刚起步,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公共服务供给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少数干部不想为、不敢为、不作为现象客观存在。如果我们抱残守缺、裹足不前,执政为民就是一句口号,民生改善就是一纸空谈。对此,我们一定深刻认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7年工作安排

才下峻岭,又攀险峰。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综合研判,2017年仍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年。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巴州被纳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国家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必将为更多重点项目挤进国家、省“盘子”提供契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政策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发展动能的接续转换,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在以道地巴药开发利用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代表的大生态产业方面带来大发展。要素资源带来的后发机遇。巴州籍在外亿元企业家20余人、外出务工约20万人,具有推进“回乡创业”的不竭动力;土壤富含硒、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潜藏着发展道地巴药、康养旅游等绿色产业的诸多优势。区位条件带来的崭新机遇。巴州是秦巴山区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中心城市核心区,在四川省主体功能分区中定位为“重点开发区”,现已建成通车经过巴州的高速公路6条、铁路2条,主城区到机场仅11公里,显性和潜在的承接、集散优势十分明显。

2017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市第四次党代会、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围绕“决胜脱贫攻坚、建设‘五彩巴中’、同步全面小康”路线图,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城乡统筹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巴州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2017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8.5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4.8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2亿元,增长1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5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9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1元、增长12%;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镇化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3%;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树立“唯此为大”“念兹在兹”意识,围绕“一本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突出“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对照“双七有”标准,坚持工作向脱贫攻坚聚力、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9月底前,完成68个贫困村退出、33479人脱贫,巴州区脱贫“摘帽”。

搬迁扶贫“挪穷窝”。按照“五个结合”原则,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重点,整合国土三大项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等,坚持资金捆绑使用、项目统一规划建设,逗硬落实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等制度,不断完善“3就2社”服务体系,实现打基础、建新居、兴产业、抓配套四位一体的脱贫攻坚新模式。3月底前,完成2016年度2101户69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入住;9月底前,完成2017年度6913户2277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入住。

基础扶贫“换穷貌”。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原则,完善国、省路网,加快G245(巴中—金平)巴州段、S409(巴中—坦溪)巴州段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3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40公里,渡改桥5座。加快天星桥水库附属工程建设,实现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完成龙洞沟水库中型灌区配套及改造,开工建设寒溪寺小(一)型水库,完成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座,整治山坪塘58口,新建蓄水池24口,新建、整治渠道12.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7平方公里,解决15.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33479人。开工建设城西220千伏变电站建设,所有贫困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所有贫困村接通宽带网络、95%以上行政村接通4G网络。

产业扶贫“改穷业”。推动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双轮驱动,巩固提升78个已建片区成果,有序实施梁永—羊凤、白庙—梓橦庙等4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确保建成一片、巩固一片、发展一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道地巴药、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脱贫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全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0个,规模流转土地3万亩,发展特色产业5万亩,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覆盖面达到100%,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兜底扶贫“斩穷根”。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解决好特困无房户住居问题。实行“两线合一”,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坚持“保基本、救大病、管慢病”原则,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区域内住院费用个人支付比例不超过10%。健全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和职业教育补助政策,精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高中生、大学生,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

二、聚焦聚力经济增长

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市稳增长系列政策机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时间导向,推动各项部署落地落实。

持续扩大投资。发挥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引擎作用,巩固全区上下大抓项目的良好态势,继续开展“项目年”活动。全力抓实施。按照“一个重点项目、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推进方案”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实施重点项目14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8个、竣工项目34个,完成年度投资180亿元以上。多方抓争取。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编制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全年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0亿元以上。持续抓招引。围绕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康养旅游等产业,通过定点招商、专业招商、商会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利用全球川商返乡发展大会、渝洽会等会展平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0个,到位资金85亿元以上。

适度扩张消费。适应群众多样化需求,以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品质消费、提升服务消费为重点,促进消费扩张升级。扩大旅游消费。依托“山水化湖”AAAA级旅游景区、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莲花山山地运动公园等景区景点,积极开发森林康养、运动休闲、文化旅游产品;精心举办“2017年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和“巴山欢采节”等体验活动,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稳定住房消费。积极落实“房9条”措施,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积极化解房地产库存,启动房地产建筑业税收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强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促进节会消费。以政府为主体,大力开展“巴食巴适”品牌推介活动,组织企业走出去集中展示展销巴州特色产品;以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积极组织开展促销展销活动,进一步培育消费热点、活跃消费市场。

一产接二连三。坚持“绿色发展、三生共赢、四位一体”发展理念,突出优势强一产,突出企业接二产,突出特色连三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横向产业融合。按照“规模化、市场化、特色化”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培育道地巴药、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等四大主导产业。在平梁、寺岭等地推广“林药、果药、粮药”等套种模式,扩面种植巴药10万亩;在凌云、大罗等地完善城市郊区与优势产区蔬菜产业基地布局,新建有机果蔬基地1万亩;在曾口、鼎山等地集中连片打造优质粮油产业带,新建优质粮油基地2万亩;在梁永、鼎山等地有序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大力发展牛、羊、家禽等畜禽产业,新建温氏生猪养殖单元50个、林下经济1万亩、林下养殖示范片1个。推进纵向产业融合。在上游,推行“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支持发展产供直销,鼓励实行订单生产。在中游,把“田间与车间”有机结合,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加强产品多元化研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在下游,采取名企、名品、名牌联动发展模式,积极开展“三品一标”、GMP、QS等登记认证,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0个以上,同步培育乡村旅游、康体养生等业态,不断丰富现代农业产业内涵和外延。

二产提质增效。坚持需求侧牵引与供给侧优化并举,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进,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夯实园区载体。加快巴州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机械电子、食品饮料三大主导产业。加大医药企业对接力度,引进毅力集团、川巴药业等中药企业入驻秦巴现代高科中医药产业园;积极培育机械电子产业,推动深圳机械、卓创科技等电子制造企业落户投产;利用有机果蔬、生态畜禽等特色产业优势,引导飞霞实业、老廖家等成长型企业扩大规模。推进光辉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引进5家建材、印刷、家具企业入驻园区。突出科技创新。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企业技改扩能力度,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品牌和质量兴区战略,保护知识产权,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争创名品名牌。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帮扶企业发展。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基金,大力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坚决落实关于涉企税费取消、停征、降标政策和降低企业社保、电力、物流等成本政策,坚决规范和降低中介服务收费,坚决杜绝向企业收取赞助费。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创新融资担保体系,做实信贷过桥资金,政府采购优先使用本地产品,重点保障工业企业用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产转型升级。充分整合和利用好现有资源,抓住发展机遇,补齐发展短板,打造拳头产品,把服务业培育成最具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推广“互联网+商贸+物流”的现代智慧商贸模式,推进盘兴物流园仓储物流中心、中药材仓储配送中心、大型冷鲜库等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商圈、农村市场建设,优化提升江北、后河、南坝、回风等商圈品质,巴城果蔬批发市场启动主体工程建设,南坝综合农贸市场建成投用。抓住“国家电商扶贫试点县(区)”机遇,实施“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进村”工程,培育电商平台4个、网店100家,建成“电商村”40个,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44亿元。突破发展康养旅游业。坚持“康养+”,丰富医疗保健、休闲旅游、商贸金融、文化创意、运动健身等业态,培养康养专业人才,完善康养基地、康养机构服务功能,形成“大康养”发展格局。将天马山、莲花山、阴灵山、南龛山、山水化湖、三江水乡打造成康养旅游拳头产品,开工建设巴州(曾口)“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秦巴药博园、旅游康养度假酒店等项目,加快建设森林康养度假、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百里巴药产业三条环线,启动“七彩·佛龛”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协调发展其他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节能环保、商务咨询等生产服务业,提速发展家政服务、信息通讯、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生活服务业。改造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2.2亿元。引进培育各类金融机构,新增银行贷款50亿元以上。

三、品质品味建设家园

牢固树立“全域巴州”理念,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牵藤—结瓜—开花”发展思路,统筹资源要素配置、公共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加快形成城市魅力彰显、集镇亮点纷呈、乡村各美其美的梯度承接和发展体系。

城市留住记忆。树立“紧凑城市”理念,多让自然“增绿”、多为规划“留白”、多给文化“添韵”,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着力打造生态之都、品质之城。留住发展记忆。启动后坝高架桥、天星桥等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5个3200套,加快回风东路、魁星楼片区等棚户区改造。新建回风东路与江南二环路连接道路,改造春蕾小学至污水处理厂段滨河路,整治南池东路、气象局—老观桥—将军大道道路2条,整治福音堂、印合路、幸福巷等背街小巷8条;新建停车场3个,新增停车泊位1200个,新建津桥湖大坝外广场等城市广场5个。整治南池河、檬子河、李家碥等黑臭水体3处,完成巴河南岸滨河路生态亲水景观带建设,新增城市绿地1.5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生态区”通过考核验收。留住历史记忆。加快“米仓古道”申遗工作,保护、修复徐向前旧居、晏阳初故里、草坝街龙母宫等革命遗址、历史遗迹,逐步恢复观音井、白马井和文星楼、鼓楼街等“九井十八街”。

集镇张扬个性。坚持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围绕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产业,打造特色小镇。化成生态小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启动化湖旅游康养度假酒店建设;水宁寺佛龛古镇启动“巴食巴适”产业园葡萄酒庄建设,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水宁河整治和生态水源保护项目建设,完成李家大院打造;清江工业小镇完成通州大道整治,启动秦巴药博园建设,完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设施,加快工业园签约项目落地;南阳康养小镇完成风貌整治、场镇基础设施配套,启动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游客中心建设;光辉创业小镇启动创业孵化园和石庙社区安置还房建设;鼎山商贸小镇完成南大街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动其他重点集镇建设。

农村饱含乡愁。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原则,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以新村和产业同步发展为路径,推动幸福美丽新村全域化。注重挖掘人文、生态特色内涵,彰显村庄个性,保持乡村风貌,突出乡村特色,将其建设成为传承农耕文明的载体,成为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乐园。全年建设“巴山新居”聚居点361个,聚居农户14118户51820人,建成幸福美丽新村80个。把准问题导向,精准补齐短板,全力推进“四好村”创建活动,创建省级“四好村”50个、市级“四好村”60个、区级“四好村”70个。

四、更深更广推进改革

聚焦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改革红利,以改革提效率、以改革促发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区、乡(镇)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完善农村产权评估交易收储体系,有效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对集体资产、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和股权量化,建立集体资产法人运营体系。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完善农村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资产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减政”。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完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全面推行先照后证、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企业“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三证整合”,编制完成“负面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建立“云上巴州”平台,打造1个“大数据中心”和“政务巴州”“便捷巴州”“平安巴州”“康养巴州”4个云平台。着力“减负”。减少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打通投资项目开工前“最后一公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着力“减支”。落实好国务院“约法三章”,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创新投资融资模式。大力实施“资本兴区”战略,将汇鑫公司做成集“投、融、建、管、营”于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将源丰公司做成AA信用评级平台公司,将秦川旅发公司做成旅游产业化企业。组建成立巴药发展有限公司,制定巴药发展“蓝皮书”,全域规划、建设、管理和营运巴药资源,推进三产融合、多业联动。深化商事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行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创新环境,大力支持市场创业创新主体,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全面落实财税减免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扶持资金向创业创新园区、厂房租赁、水电气路建设等方面倾斜,减轻税费负担,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为创业创新者提供支持。用活科技创新引导、返乡创业分险、创业贷款担保等基金,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发展线上线下众创空间,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积极参与。大力培育高层次人才、科技人才、大学生、青年、返乡农民工等创业创新生力军。

五、倾心倾情改善民生

始终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完成省“十项民生工程”“20件民生大事”、市“十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达到15亿元以上。

发展社会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规定,加大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偏远学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快区十二小、区四小、区六中3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启动2所城市公办幼儿园规划建设工作。通过联校、分校等形式,科学分配师资,足额配齐教师,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教师、校长交流,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提高基层诊疗费用报销比例。建成区人民医院回风院区、市精神病防治院,启动区妇幼保健院大溪口院区、区老年病医院建设。完善29个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改建村卫生室68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标率均达到100%。启动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建成社区书屋10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30个。

完善保障体系。深入开展专项就业援助活动,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个体工商户2500户、民营企业1000家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0人。建成拆迁安置还房50万平方米,续建公租房2562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0390户。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4处,完成避险搬迁400户。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新建公办敬老院2所,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个。提标扩面社会保障,加强特困群众帮扶救助,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稳步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残疾人补贴等保障政策。

深化平安建设。深入开展依法治区“五大工程”和“七五”普法,创新推进“法律七进”,强化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完善议事会成员联系村(居)民制度,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队伍互动发展,提升社区自治水平。建立健全军警民联防机制,促进反恐维稳常态化、长效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网格化布警和动态化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应急管理,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体系,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坚持源头严防、标本兼治,集中力量打好环保“三大战役”。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畅通区长信箱、公开微信等群众诉求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推进矛盾化解,妥善解决问题。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发扬实干、团结、创新、高效、清廉的作风,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更加注重规矩规范。认真落实“请示报告、事前沟通、督查督办”制度,确保政府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健全重大行政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集体决策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全面规范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给付和其他行政权力。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把政府工作置于依法规范的轨道之上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

更加注重苦干实干。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要求,始终保持夙夜在公的工作干劲,始终保持实干苦干的工作作风。坚持重大项目区级领导挂联、月重点工作例会、工作责任清单等制度,强化执行力与落实力,大力倡导立说立行、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坚决做到定了就办、说了就干、干就干好。完善绩效评价制度,逗硬目标奖惩考核,打造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实干政府。

更加注重效率效能。对于矛盾和问题,敢于碰硬、敢下深水,坚定而不动摇,坚韧而不懈怠,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实干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加强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责力度,坚决治理“怕出事不干事,怕追责不担责”行为,激发全体干部推动巴州发展的干事激情。

更加注重清正清廉。认真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为官不为”“为政不廉”问题专项整治,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着力打造廉洁政府,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蓝图已经绘就,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开拓进取,务实作为,奋力谱写巴州绿色崛起、率先小康的新篇章!

名  词  解  释

1.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四好村:即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新村建设。

3.三大国土项目: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

4.五证合一:指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登记制度。

5.一照一码:指通过“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由多个部门分别核发不同证照,改为通过“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由工商质监部门直接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6.“1+6”扶贫工程:“1”,即建强基层组织;“6”,即统筹推进巴山新居、产业培育、乡村道路、农民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

7.五个一批: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

8.“1+2+N”社区管理模式:即在每个城市社区,由1名正式民警、2名辅警、多名其他执法人员组成的城市环境秩序管理联合执法队伍。

9.五位一体:即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10.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1.三大发展战略:指省委提出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2.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因村派人精准。

13.双七有:即贫困村销号“一低七有”,贫困发生率低于3%,有集体经济收入、有通村硬化路、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讯网络;贫困人口脱贫“一超七有”,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贫困标准线,有吃穿基本保障、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用水、有基本医疗保障、有基本教育保障、有生活用电保障、有广播电视。

14.五个结合:即易地扶贫搬迁与统筹城乡相结合,与幸福美丽新村、巴山新居建设相结合,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相结合,与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相结合。

15.3就2社:即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社区服务。

16.两线合一: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农村困难群众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17.三免一补:“三免”,即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作业本费;“一补”,即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18.三生共赢:指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互促互赢。

19.四位一体:指产业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协调推进。

20.紧凑城市: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张以紧凑的城市形态来有效遏制城市蔓延,保护郊区开敞空间,减少能源消耗,创造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

21.三证整合:即整合个体户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社会保险登记证。

22.约法三章:指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23.环保“三大战役”:即蓝天保卫战、绿水攻坚战、土壤防污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