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业农村局】巴州区强力推进粮食生产发展

发布日期:2022-06-24 10:21信息来源:巴州区农业农村局 作者:陈廷玺 【字体:  

巴州区围绕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紧扣“四区共建”发展定位,坚持党政同责抓发展,管控耕地保面积,技术配套攻单产,优化结构增效益,牢牢把握生产主动权,确保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一、以党政同责为统领,创新组织保障机制。一是实行“双组长”,高位统筹推进。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重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区委书记、区长作为双组长亲自部署,实地督导,统筹协调,精准施策,组织召开流动现场会,对全区22个乡镇(街道)全面流观,以现场会督促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切实做到粮食安全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二是签订“军令状”,压实目标责任。将粮食生产重点任务纳入乡村振兴实绩和粮食安全考核,未达标的在评先选优中“一票否决”,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与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签订了《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印发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重点任务清单》等文件,层层压实工作任务。三是发送“督办函”,严格督查考核。抽派一百余名干部组建18个分片督导组和2个巡回督导组,全覆盖督导检查,重要农业生产时节每天发送督办提示函,只通报问题,点名到村居,罗列到田块,将年终考核改变为过程管理。提高粮食考核分值,仅优质粮油1项由1分提高到3分。目前,发送督办函36期,召开集中约谈会,约谈相关责任人12人,查找各类问题423个,整改410个,其余正陆续整改中。

二、以耕地保护为要领,创新粮田扩面机制。一是落实网格化管理守住“耕地”。坚持农田农用,严格耕地保护,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逗硬耕地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印发了《巴州区治理撂荒耕地十条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行乡镇、村撂荒地网格化包片管理,开展撂荒耕地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分“区、乡镇、村社”三级建立撂荒田地清理台账清单,全程跟踪、动态监测撂荒耕地整治和利用情况。二是落实扁平化治理守住“粮田”。坚持良田粮用,切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6万余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 42万亩。整治撂荒推行“两书一协议(告知书、承诺书、代耕代种协议)”“三级田长责任制(镇、村、社三级‘田长’)”,采取农户自耕自种一批、亲邻代耕代种一批、业主流转耕种一批、社会帮扶助耕一批、集体兜底耕种一批“五个一批”方式,整治撂荒地恢复粮食生产。截至目前,全区撂荒耕地面积2.3万余亩,完成复耕复种2.26万余亩,其中发展种植粮食作物面积占90%以上。

三是落实激励化政策守住“农民”。建立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鼓励无力耕种或举家外迁户自愿退出承包权,加强流转土地用途监管。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兑现落实各项粮油生产惠农补贴8500余万元。认真落实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今年已开展水稻、玉米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25万亩。在复耕撂,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中推荐突出贡献的52个种植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申报市级奖补资金,提高种粮主体积极性。

三、以优质服务为引领,创新产能增效机制。一是集成高新技术,狠抓带状复合种植。组建了200多名“4+22”技术服务队下沉田间实地指导,示范推广水稻高效轻减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农业新技术,坚持以粮为主,粮经统筹,低效腾退,药果上山,间套复种,腾退低效作物3000余亩,种植“稻香杯”优质米品种15万亩,创建“巴州味稻”品牌2个。大力开展大豆扩面,小麦、油菜地收获后和复耕撂荒地全部实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8万亩,高粱地和幼龄茶果园、药材地等套种大豆,扩种大豆2.6万亩以上。二是集优社会力量,狠抓农机助耕服务。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农机助耕服务队整治撂荒耕地促进农业生产的意见》,以村为单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小型农机助耕服务队,以联村组建中型农机助耕服务队,以乡镇(街道)为中心组建大型农机助耕服务队或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区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17家,组建农机耕服务队43个,开展耕种收农机作业80万亩次。三是集聚生产要素,狠抓粮油园区建设。坚持业主经营、市场运作,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联建机制,重点在南部区域建立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2万亩,其中核心区3200亩,突出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作物种植,开展“四新”示范、“六良”配套,在回风办事处到曾口镇、大茅坪镇到凤溪两线建立优质粮油生产示范带10万亩,努力争创国省级示范园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